报告
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
摘要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加速社会低碳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量周期性显著,但量价受政策影响明显,存在碳价偏低、机制建设缓慢和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建议中国建立更加清晰的碳市场发展路线图,实施碳配额总量拍卖分配机制,建立市场价格稳定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监管机制,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碳金融产品和管理工具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量设置应适度从紧,建立畅通的成本疏导机制,探索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化合作。
作者
陈星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体系建设、碳排放与碳市场等。
检索正文关键字
报告目录
-
一 主要政策措施
-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政策
- (二)试点省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政策
- (三)全国及试点省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
二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运行现状
- 2.存在的问题
- (二)试点省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运行现状
- 2.存在的问题
-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 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做法
- (一)欧盟碳交易市场
- (二)美国碳交易市场
- (三)澳大利亚碳交易体系
- (四)新西兰碳市场
- (五)韩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四 对策建议
- (一)制定清晰的碳市场发展路线图,适当延长能源供应端碳排放配额全额免费实施周期
- (二)坚持碳排放权市场总量设置适度从紧,实施拍卖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三)建立配额价格抑制储备和“柔性”市场调节机制,实现全国碳交易用户精准化服务
- (四)构建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碳金融产品和管理工具
- (五)构建区域协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化合作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