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十五年调查与探索
摘要
本文回顾了十五年来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样本情况,结合十五年来调查数据,梳理了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城乡触网率差异小;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逐年走低;网吧成为历史,手机成为主要上网终端等12方面的研究结果。整理出“过度上网”和“网络沉迷”的科学标准和有效干预的手段尚未形成共识;网络不良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后喻文化”构成网络运用日常场景,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等8个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方面的问题,并对十五年来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经验和成果做了总结。最后,本文从宏观层面增强网络强国担当、中观层面加强管理规划和网络文化引导、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修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文化传播、青少年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数十项,编著出版研究报告集、访谈文集、专著(合著)30本,发表论文数十篇,共计1000余万字,如《新时代新文化》、《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艰难的新闻自律》(合著)、《学问有道——学部委员访谈录》、《共筑基层教育中国梦:青年学者五省区调研报告》、《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系列)、《青年学者看中国》、《国情调研》系列丛书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届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宣部好信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果奖、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一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十五年历程回顾
- (一)调查开展与成果产出:调查逐步深入,成果愈发专业
- (二)调查样本选择:代表性不断增强,精准性不断提高
- 1.全国性调查:样本选取水平持续提高,代表性不断增强
- 2.特定群体和特定地域调查:针对性不断强化,精准性不断提升
-
二 十五年来未成年人用网状况调查的主要发现
- (一)普及程度: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城乡差异小
- (二)触网年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逐年走低
- (三)场所设备:网吧成为历史,手机成为主要上网终端
- (四)上网行为:健康科学上网、随时随地按需上网
- (五)网络应用:从玩到学,从单一到多样,社交媒体受青睐
- (六)社交应用:微信一代正在取代QQ一代
- (七)网络认知:网络塑造社会认知,知识沟加深,引导难度加大
- (八)网络学习:虽然网络学习应用越来越多,但既有网络学习应用的内容和服务仍不能满足需求
- (九)亲子行为:互联网催生“后喻文化”,形成“文化反哺”景观
- (十)健康关注:视力和身体状况最受家长关注,父母比孩子自身更担心
- (十一)感情因素:与父母的感情状况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
- (十二)网络文化: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新发展和新特征
-
三 未成年人网络运用表现出的问题
- (一)“过度上网”和“网络沉迷”的科学标准和有效干预的手段尚未形成共识
- (二)网络不良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 (三)触网低龄化,童年的消逝,未成年人持续受到网上不良信息影响
- (四)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
- (五)“后喻文化”构成网络运用日常场景,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任重道远
- (六)家庭和学校对于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科学认知仍待提高和完善
- (七)网络文化的发展让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充满挑战
- (八)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保护规制体系缺失
-
四 成果与经验
- (一)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
- (二)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经验
-
五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保护及其调查研究的建议
- (一)宏观层面:强化基础、构建机制、加强合作,共同承担构建网络强国责任
- 1.加强基础研究
- 2.构建互联网法律规范体系
- 3.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明确权责,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地运用互联网
- (二)中观层面:在体制机制、素养教育和网络文化引导方面全面完善,充分发挥各环节功能
-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平台社会责任,强化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
- 2.推进公共网络素养教育和研究,推动家长(监护人)、老师和社会各方的有效参与,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 3.推进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引导和培育向上向好的未成年人网络文化
- (三)微观层面:在思想和行动上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针对性地解决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具体问题
- 1.保障在线知识学习,完善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平台建设和认证机制,提供更多的优质免费在线课堂、在线辅导等教育资源
- 2.纠正认知偏差,发挥家庭、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社会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
- 3.控制不良信息传播,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监管平台,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地运用互联网
- 4.技术和非技术手段结合破解网络沉迷问题,加强技术研发和数字抚育,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寻求更可行的多元解决方案
- (一)宏观层面:强化基础、构建机制、加强合作,共同承担构建网络强国责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