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我的钱”还是“我们的钱”?

摘要

伴随近年来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同居期间的经济财产纠纷也逐渐引起关注。文章遵循主体性建构的方法论,将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同居经济实践放置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现代化背景中,探究个体生命历程变迁下不同生活情景中同居经济实践的建构逻辑。研究发现,城市青年作为现代社会理性人在同居经济实践中扮演着积极策划者的角色。在传统家庭主义与现代个体主义、文化制度规范与个体浪漫诉求的相互博弈和互动中,城市青年对同居关系诉求、经济水平、婚姻意愿等因素影响和推动着同居经济实践的流变。一方面,个体化崛起以后,许多尚处于个体生命历程变迁特殊阶段的城市青年在爱而不婚的同居生活中积极追求自我欲望满足的经济实践。另一方面,在现有结构安排下,多数城市青年都积极追求关系稳定的同居实践,强调同居经济资源统一规划和合作共享的关系主义。而伴随个体生命历程的变迁,同居经济实践也呈现动态流变特征。

作者

于志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映芳,2015,《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社会学研究》第5期。
  • 陈映芳,2018,《如何认识今天的家庭危机:国家-家庭关系的视角》,《城市治理研究》第1期。
  • 刘汶蓉,2010,《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现代性解释框架的经验验证》,《青年研究》第2期。
  • 谭同学,2013,《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论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文化特征》,《思想战线》第1期。
  • 王娜,2011,《亲密关系和经济理性的相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魏伟,2013,《同性伴侣关系:亲密关系的多重样态及可能》,《探索与争鸣》第5期。
  • 邢朝国,2017,《中国农村家庭演变:“核心化”还是“个体化”?以私房钱的道德评价为切入点》,《社会》第5期。
  • 肖索未,2018,《欲望与尊严: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杨善华、孙飞宇,2015,《“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第1期。
  • 杨菊华,2006,《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 阎云翔,2017,《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於嘉、谢宇,2017,《我国居民初婚前同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 赵璐,2018,《未婚同居:当代都市流动青年的亲密关系实践》,《宁夏社会科学》第2期。
  • 张庆燮,2012,《复合风险社会:压缩性现代性和韩国的风险秩序》,载谢立中、郑根植《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滋贺秀三,2013,《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张建雷、曹锦清,2016,《无正义的家庭政治:理解当前农村养老危机的一个框架——基于关中农村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薇薇安娜·泽利泽,2009,《亲密关系的购买》,刘永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钟晓慧、何式凝,2014,《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开放时代》第1期。
  • Davis,Deborah. 2014,“Privatization of Marriage in Post-Socialist China”,Modern China 40(6).
  • Perelli-Harris,Brienna & Gerber,Theodore P. 2011,“Nonmarital Child Bearing in Russia: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r Pattern of Disadvantage?” Demography 48(1).

“我的钱”还是“我们的钱”?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8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同居经济实践方式的研究基础
    1. (一)转型期中国同居实践形态的多元性
    2. (二)亲密关系变革视野下的经济实践
  • 二 同居经济实践的浪漫表达和边界划定
    1. (一)经济保护:应对同居关系的不确定性
    2. (二)追求对等:践行经济理性的现实考量
    3. (三)欲望满足:实现自我主体的诉求表达
  • 三 同居经济实践的资源共享与关系持久化
    1. (一)亲密无间:拟家庭化的承诺信任
    2. (二)合作共享:家庭责任的积极履行
    3. (三)婚姻策略:同居持久的推动力量
  • 四 同居经济实践的婚姻流变与生命周期
    1. (一)婚姻意愿消减:从合作共享转变为主体诉求
    2. (二)婚姻意愿递增:从浪漫欲望转变为抵御风险
    3. (三)爱而不婚:生命周期转变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 五 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