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高校内中小幼教师专业大类招生培养
- 一 师范专业招生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 (一)传统分级的招生方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化
- (二)传统的定向招生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
- (三)高校扩招和综合化要求传统招生方式变革
- 二 师范专业招生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 (一)保证生源层次的一体化
- (二)确保生源素质的一体化
- (三)实现招生考查的一体化
- 三 师范专业招生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 (一)有力撼动“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模式
- (二)赋予报考生更多的专业自主选择权
- (三)提升教师教育者招生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 (四)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保障招生公平公正
- 一 师范专业招生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
第二节 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过程衔接
- 一 我国职前师资培养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 (一)职前师资培养的现状
- (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 二 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后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 (一)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践行
-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发展问题实现内在机制改进
- (三)推动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素质
- (四)遵循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
- 三 师范生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衔接的原则与方法
- (一)根本前提:坚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教育一体化理念
- (二)合作方式:深化高师院校与进修机构的教师交流互聘
- (三)改进手段:根据地方中小学反馈的问题进行内容革新
- (四)核心策略:推进职前培养课程与在职进修课程一体化
- 一 我国职前师资培养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地方需求与高校订单培养的供求关系
- 一 师范生订单培养的基本内涵
- 二 国外师范生订单培养的主要模式
- (一)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
- (二)澳大利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三)美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四)日本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三 我国高校开展师范生订单培养的内在动因
- (一)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和技术革新下的“用工荒”
- (二)毕业生能力无法适应单位需求形成“就业难”
- (三)高校人才培养越发要求同地方发展需要结合
- 四 教师教育供求关系一体化的订单培养策略
- (一)政府支持引导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转型
- (二)注重“实践取向”“学校本位”的培养
- (三)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师教育者团队
- (四)完善订单培养过程中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四节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教育资源的整合
- 一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资源整合的背景
- (一)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自身发展
- (二)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 (三)实现普通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合作共赢
- 二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资源整合的意义
- (一)弥合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分离
- (二)形成和提升培养的规模效应
- (三)缓解经费紧张改善办学条件
- (四)集中资源力量提高培养质量
- 三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资源整合的问题
- (一)院校盲目合并带来管理困难
- (二)管理制度问题带来权责不清
- (三)人员冗余复杂带来效率低下
- 四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资源整合的策略
- (一)科学定岗定编防止过度扩张
- (二)完善管理制度促进权责清晰
- (三)干部竞争上岗提高工作效率
- 一 普通院校与成人院校资源整合的背景
-
第五节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姻的体制改革
- 一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姻的内涵
- (一)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定义
- (二)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联姻的含义
- 二 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联姻的意义
- (一)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
- (二)通过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与双赢
- (三)解决民办教师教育力量薄弱的问题
- 三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姻的策略
- (一)加强顶层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
- (二)联合组建教师协同培养委员会
- (三)构建“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
- 一 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姻的内涵
-
第六节 师范学生与教师专业人员学习共同体
- 一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成
- 二 构建师范生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 (一)增加师范学生教学的“临床实践”机会
- (二)改善师范生教育实习“流于形式”问题
- (三)提高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主体互动”效果
- 三 构建师范生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
- (一)“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
- (二)“学业导师+实践导师”模式
-
第七节 教育硕士与学科教育复合型教师培养
- 一 复合型教师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 (一)复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素养
- (二)复合型教师培养的时代特征
- 二 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外部关系: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教师供给问题
- (二)内部关系: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院校培养问题
- 三 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 (一)改革供求关系,优化教育硕士生源的多维结构
- (二)拓展培养模式,强化适应弹性学制的质量监控
- (三)激活院校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培养
- 一 复合型教师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