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国家、地方与民间信仰:以河北内丘扁鹊庙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内丘扁鹊庙历史悠久,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祭祀扁鹊的庙宇,庙内所立碑刻为我们了解其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视角。宋元时期,扁鹊信仰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和认可,多次敕加封号,并进行隆重祭祀。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祭祀政策的变化,对扁鹊庙的祭祀呈现下移趋势,祭祀群体以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为主。双方围绕神灵的祭祀,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将扁鹊庙视为地方社会重要的“礼仪标签”。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扁鹊庙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但二者对神灵的信仰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前者希望通过祭祀、修庙等行为,强调扁鹊的“医德”或功绩,从而达到教化民众、彰显官员政绩的目的。后者则更多的是想借助祭祀神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其中尤以庙内的后土崇拜最具有代表性。两种信仰共同交织,相互作用,使得内丘扁鹊庙在保有强烈正统性的同时,也具有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作者
胡梦飞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大学“光岳新秀”人才计划和聊城市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项目、聊城大学人文社科类平台支持专项课题、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等厅市级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中国运河文化遗产概论》等著作10余部,参与《中国运河志·人物》《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志》等书的撰写,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宗教》《中国道教》《档案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厅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