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2021~2022年京津冀地区税收发展报告
摘要
税收政策对京津冀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通过对京津冀各区域GDP、经济指标、税收收入、分税种收入等进行比较,分析2021~2022年京津冀三地经济与税收发展状况,概括推进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战略与财税对策。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产业上下游联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财税政策是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如何制定协调统一、针对性强的财税政策,有效引导京津冀三地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链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充分发挥京津核心引擎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完善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展望2023年税收及经济走势,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培育与优化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畅链,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推进产业协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有新思路,走新路径,出新举措。
作者
蔡昌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数据协会财税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会长。会计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应用经济学),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注册高级会计师(ICSPA),北京海淀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税收与法律智库丛书主编。兼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导师,澳门科技大学访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宁德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13~2014年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学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担任国际学术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erscience Publishers)匿名审稿人,《公共管理评论》《财政研究》《税务研究》《暨南学报》等多家杂志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税务总局课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等12项。在《人民日报》《税务研究》《财政研究》《会计研究》《南方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教材8部,部分专著或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等。
吴奕萱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数字经济税收。
孙睿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数字经济税收研究。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引言
-
一 2021年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税收发展状况
- (一)2021年京津冀各地区GDP发展情况分析
- (二)2021年京津冀地区各经济指标分析
- 1.2021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对比分析
- 2.2021~2022年京津冀各地区产业比较
- 3.2017~2021年京津冀地区CPI情况分析
- (三)2021年京津冀分区域税收收入总量情况
- (四)2017~2022年京津冀三地税收收入
- (五)2021年京津冀分税种及分级税收情况分析
- 1.2021年京津冀各区域国内增值税情况分析
- 2.2021年京津冀各区域企业所得税情况分析
- 3.2021年京津冀各区域个人所得税情况分析
-
二 2021年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税收状况的比较分析
- (一)京津冀地区税收收入与GDP关系
- 1.GDP状况
- 2.税收总量状况
- (二)京津冀地区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 (三)京津冀地区税收弹性与GDP增长率的比较
- (一)京津冀地区税收收入与GDP关系
-
三 2022年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税收发展状况
- (一)京津冀2022年税收数据
- (二)2022年京津冀分区域经济状况分析
- 1.2022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成效
- 2.2022年京津冀GDP及各产业情况
- 3.2022年京津冀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 (三)京津冀发展潜力巨大
- 1.提升京津冀整体经济能力
- 2.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
- 3.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
- 4.创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
四 推进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战略与财税对策
- (一)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跨区域政府间合作和协同发展
- (二)提高区域内的税收服务水平,发挥税收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撑作用
- (三)持续推进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
-
五 2023年京津冀税收及经济走势展望
- (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经济增长结构
- (二)补短板强弱项,打通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 (三)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四)破除关键制约障碍,推进产业协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