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中国国民旅游状况调查(2023)
摘要
为系统揭示中国国民旅游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委托专业调研公司,于2023年11月通过网络开展全国性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3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内容涉及旅游活动参与、旅游消费支出、旅游满意度、旅游行为决策、旅游关注焦点等,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420个。与2020年8月的全国性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揭示了旅游需求的一些新特征。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旅游消费正在稳定恢复,且旅游需求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结构性市场动能将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旅游需求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则有赖于对多方面挑战的积极应对。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为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世界旅游教育与研究协会成员。中心定位为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型智库。中心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基于中国国情和国际视野,聚集各方力量,从事旅游和相关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心承担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多个专项研究,由中心编辑并出版的“旅游绿皮书”、“休闲绿皮书”、《中国自驾游发展报告》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一 旅游活动状况
- (一)旅游活动
- 1.参与状况:超过97%的受访者参与过旅游活动
- 2.出游空间:周边游>省内游>省外(境内)游>港澳台游>出国游
- 3.假日旅游:国庆节和劳动节为出游高峰
- (二)旅游消费
- 1.旅游消费状况:家庭人均旅游花费为4984元
- 2.旅游消费增加:以“住”“吃”为核心
- 3.旅游文创购买:旅游过程中购买文创产品人均花费640元
- 4.未来消费预期:45.3%的受访者未来一年会增加旅游消费支出
- (三)旅游满意度
- 1.总体旅游满意度:较2020年有明显提升
- 2.旅游分项满意度:对旅游购物和旅行社满意度较低
- (一)旅游活动
-
二 旅游行为决策
- (一)旅游类型:传统自然观光游仍占主体
- (二)旅游交通方式:火车/高铁是首选
- (三)旅游组织形式:自助游>半自助游>私人定制游>跟团游,定制游偏好明显上升
- (四)旅游同伴选择:与亲朋结伴旅游最为普遍
- (五)信息获取渠道: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
三 旅游关注焦点
- (一)目的地选择:自然景观和住宿条件最受关注
- (二)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交通和目的地信息最受关注
- (三)“智慧文旅”服务:“景区自助导览”的认知率和使用率最高
- (四)出游担忧因素:“人多拥挤”和“时间限制”是主要顾虑
- (五)主要缓解方式:获取多元信息为主要手段
-
四 不同群体差异
- (一)代际差异
- 1.“95后”群体:出游次数最多,花费最低
- 2.“95后”群体:旅游中“爱吃也爱玩”
- 3.在私人定制游中,“95后”群体占比最高;在跟团游中,“80前”群体选择更多
- 4.年龄越大,对商务休闲游、健康疗养游、工业旅游关注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对冰雪旅游、探险旅游关注程度越高
- (二)性别差异
- 1.平均旅游次数与家庭人均旅游花费无明显性别差异
- 2.在自然观光游和名胜古迹游上,男性偏好更强,在美食购物游、健康疗养游和商务休闲游上,女性偏好更强
- 3.在获取信息渠道上,短视频平台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更受男性喜爱,网络社群平台更受女性欢迎
- (三)家庭结构差异
- 1.“二人世界”群体的平均旅游次数和家庭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均最高
- 2.最小孩子年龄为18岁及以上的家庭人均旅游花费最高
- (四)收入差异
- 1.人均旅游次数及家庭人均旅游花费随个人收入水平提升而增长
- 2.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对私人定制游偏好越强
- 3.高收入群体对度假休闲游和亲子旅游偏好更强
- (五)地域差异
- 1.国民出游潜力“东强西弱”
- 2.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 (六)受教育程度差异
- 1.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出游次数和家庭人均旅游花费越高,低学历群体旅游花费增长更为明显
- 2.高学历者对自然观光游、度假休闲游、美食购物游和亲子旅游更加偏好
- (一)代际差异
-
五 简要结论与趋势展望
- (一)超大规模的旅游消费市场正在经历集中性恢复增长,对国民经济呈现重要的支撑作用
- (二)旅游需求呈现新的结构性市场动能,推动未来旅游业发展
- (三)旅游市场仍将延续需求涨势,并逐步形成旅游需求的新常态
- (四)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