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从外嵌到内生: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新转向

摘要

随着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快速推进,站点服务作为我国社会工作一种新型的专业实践方式,一方面在我国基层民生保障和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它与事本导向的我国项目制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方式的差异日趋明显,面临诸多挑战,亟须探索和总结,以便能够明确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的专业定位和站点服务的专业逻辑。为此,本研究采用以项目制为观察视角的理论框架,以乡镇主要负责人为站长的B乡和以乡镇民政主要负责人为站长的G镇两个社工站为个案,通过为期一年半的实务跟进研究发现:乡镇(街道)社工站的专业实践不同于事本导向的项目制,它承担着专业服务推进、专业人才培养、部门联动建设以及在地资源整合等多项任务,其核心是激发在地居民和村居活力,从在地问题出发融入在地发展。这种新型的政社联动的站点制促使我国社会工作从项目制的资源依赖和专业分离的外嵌转向站点制的资源再生和专业融入的内生,具有了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它需要我国社会工作者用在地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在情境中”这一核心原则,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和理论的转型,保证我国社会工作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历史实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

作者

童敏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社会工作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
周晓彤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社会工作、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涛(2020):“政社协同,确保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落地生根”,《社会工作》第5期,第14~18页。
  • 方英、朱俊熔(2018):“项目制下社会组织的制度同形与异形——以广东社工机构为例”,《社会工作与管理》第6期,第59~65页。
  • 郭琳琳、段钢(2014):“项目制:一种新的公共治理逻辑”,《学海》第5期,第40~44页。
  • 何东、陈明龙、刘小峰(2022):“亲亲相隐:社会组织项目制何以形成‘共谋链’——基于M社会工作机构的观察”,《社会工作》第1期,第51~62、105~107页。
  • 黄红(2021):“专业化高质量推动社工站建设 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中国社会工作》第31期,第25~26页。
  • 黄晓春(2017):“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101~124、244页。
  • 黄宗智、龚为纲、高原(2014):“‘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第5期,第143~159页。
  • 雷杰、易雪娇、张忠民(2022):“行政化导向的新管理主义: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以湖南省‘禾计划’A市项目为例”,《社会工作与管理》第4期,第62~74页。
  • 梁兵、施国庆、张波森(2022):“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的困境与脱困策略——以南京市J区为例”,《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第3~9页。
  • 刘安(2021):“社区社会组织何以‘悬浮’社区——基于南京市B街道项目制购买社会服务的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100~105页。
  • 刘丽娟、王恩见(2021):“双重治理逻辑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作困境及对策”,《社会建设》第3期,第73~84页。
  • 刘战旗、史铁尔、赵兰、胡建新、毕文强(2021):“湖南乡镇社工站建设实践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工作》第25期,第41~44页。
  • 马良(2021):“社工站: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集成性’阵地”,《中国社会工作》第1期,第30页。
  • 苗大雷、王修晓(2021):“项目制替代单位制了吗?——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摘》第10期,第58~60页。
  • 渠敬东(2012):“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113~130、207页。
  • 任敏、吕江蕊(2022):“‘五社联动’中社区基金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民政》第6期,第58~59页。
  • 任文启、顾东辉(2022):“基层治理专业化视野下社会工作站建设的进程、困境与实践策略”,《社会工作与管理》第6期,第50~59页。
  • 沈费伟、张丙宣(2019):“项目制: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与逻辑”,《长白学刊》第3期,第110~118页。
  • 史普原、李晨行(2021):“从碎片到统合:项目制治理中的条块关系”,《社会科学》第7期,第85~95页。
  • 王杰(2019):“组织合作视角下社会工作项目制探讨”,《社会与公益》第2期,第80~83页。
  • 王清(2017):“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4期,第59~65页。
  • 王思斌(2021):“乡镇社工站建设中的‘政策共同体’”,《中国社会工作》第16期,第7页。
  • 王思斌(2022):“在事业与专业互促思路下推动乡镇社工站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第25期,第6页。
  • 王向民(2014):“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87~96、180~181页。
  • 吴斌才(2016):“从分类控制到嵌入式治理:项目制运作背后的社会组织治理转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第80~87、128页。
  • 谢正富、施海潮(2022):“行政吸纳专业: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及运行的实践逻辑”,《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第74~81页。
  • 徐选国(2021):“政社联结:发达县域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整合模式”,《中国社会工作》第21期,第9页。
  • 徐勇(2022):“公共服务项目制购买的功能、困境与出路”,《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第3期,第82~88页。
  • 颜小钗(2021):“城乡社工站的一场‘组团式’治理实践”,《中国社会工作》第31期,第21~22页。
  • 颜小钗、王思斌、关信平(2020):“镇(街)社工站怎么定位?怎么建?”,《中国社会工作》第25期,第10~11页。
  • 姚进忠(2021):“服务型治理:乡镇(街道)社工站运作的追求”,《中国社会工作》第31期,第26~27页。
  • 易松国(2013):“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与发展路向——以深圳为例”,《社会工作》第5期,第21~25、151页。
  • 尹利民(2015):“也论项目制的运作与效果——兼与黄宗智等先生商榷”,《开放时代》第2期,第143~156、6~7页。
  • 尹忠海、陈颖洁(2023):“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发展类型与融合路径——基于新公共管理视野的反思”,《社会工作》第1期,72~86、109页。
  • 于君博、童辉(2016):“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文献综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46~155、160页。
  • 余成龙、冷向明(2019):“‘项目制’悖论抑或治理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可持续发展”,《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第147~158、176页。
  • 袁华音(1993):“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趋合论”,《社会学研究》第4期,第53~60页。
  • 翟福利、李竹翠(2022):“‘外包式’社工站起步阶段怎么走——基于黑龙江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调研”,《中国社会工作》第6期,第26~27页。
  • 张和清、廖其能(2020):“乡镇(街道)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互为主体性建构研究——以广东‘双百计划’为例”,《社会工作》第5期,第30~34页。
  • 张振洋(2017):“当代中国项目制的核心机制和逻辑困境——兼论整体性公共政策困境的消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2~41页。
  • 赵军雷(2020):“新时期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策略初探”,《社会与公益》第12期,第52~55页。
  • 周雪光(2015):“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第2期,第82~102、5页。

从外嵌到内生: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新转向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4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文献回顾
    1. (一)项目制专业服务的相关讨论
    2. (二)社工站点专业服务的相关讨论
  • 三 研究设计
  • 四 研究发现: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四重专业服务机制
    1. (一)基层服务提供载体
    2. (二)基层人才培养摇篮
    3. (三)基层体制联动纽带
    4. (四)基层资源整合平台
  • 五 研究讨论:站点制及其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1. (一)站点及其站点制
    2. (二)站点制与项目制的比较
    3. (三)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的转向
  • 六 总结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