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被卷入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的浪潮中,农村集体土地议题成为基层治理难题。为此,社会工作者采用空间再生产的介入策略做出间接性的回应。针对S村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采用“可视化”、“游走”和“协作”等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修补分割的社区物理空间,重构沉默的社区“历史-文化”精神空间,重振弱化的社区生活空间。空间再生产的介入策略对于理论的贡献是,借助德塞图关于“招数”的日常生活实践方法发展出了社会工作的空间再生产策略,这整合了地区发展与社会行动两种传统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并增添了显著的空间再生产的维度;剖析了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形成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对空间生产理论未曾涉及的农村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做出了补充,也为社会工作介入基层治理的空间生产策略奠定了社会分析基础。
作者
李侨明 ,中山大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方向)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讲师,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社区营造、社会企业、社工职业化等研究。
张和清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 曹锦清、刘炳辉(2016):“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东南学术》第6期,第1~16、246页。
- 大卫·哈维(2008):《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
- 丁瑜(2019):“妇女何以成为社群主体——以G市L村妇女自组织营造经验为例”,《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第49~64页。
- 冯伟华、李昺伟(2014):“地区发展”,载甘炳光主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古学斌(2013):“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0页。
- 管其平(2022):“空间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及其本土化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54~61、94页。
- 郭亮(2013):《地根政治:江镇地权纠纷研究(1998—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何雪松(2006):“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第2期,第34~48、206页。
- 贺雪峰(2016):“征地拆迁背景下的村庄政治”,《学习与探索》第11期,第42~48、174页。
- 亨利·列斐伏尔(2016):《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
- 亨利·列斐伏尔(2021):《空间的生产》,商务印书馆。
- 扈映、宋燕敏、陈伟鑫(2016):“农村征地拆迁中村干部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兼论村庄治理中管理与监督环节的缺陷与改进方向”,《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1期,第63~70页。
- 克里斯·阿吉里斯等(2012):《行动科学:探究与介入的概念、方法与技能》,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 李侨明(2019a):《农村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广东顺德区S村社区营造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
- 李侨明(2019b):“转型中国与流动的社会工作:一个基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76~85页。
- 梁漱溟(2013):《这个世界会好吗?》,天津教育出版社。
- 林磊(2021):“近年来乡村空间研究回顾”,《北京社会科学》第8期,第109~118页。
- 刘怀玉(2021):“序言”,载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刘怀玉译,商务印书馆。
- 莫庆联、甘炳光(2014):“地区发展”,载甘炳光主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齐晓瑾、蔡澍、傅春晖(2006):“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社会》第2期。
- 渠敬东(2013a):“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上)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尝试”,《社会》第1期,第1~37页。
- 渠敬东(2013b):“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尝试”,《社会》第2期,第1~32页。
- 孙全胜(2015):《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 唐纳德·A.舍恩(2007):《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 童敏(2020):“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第93~99页。
- 王思斌(2014):“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30~37页。
- 王醒之(2015):“行动科学即政治实践的知识”,载杨静主编《行动研究经典读书札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吴飞(2009):“‘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第2期,第177~199页。
- 吴同、胡洁人(2001):“柔性治理: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运作及其实现机制——以S市信访社工实践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37~145、179页。
- 夏林清(2013):“行动研究的双面刃作用——专业实践与社会改变”,载杨静主编《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向羽、袁小良、张和清(2020):“‘双百社会工作者’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何以可为”,《社会工作》第4期,第97~108页。
- 徐勇(2018):《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增订本)》,上海三联书店。
- 闫红红、郭燕平、古学斌(2017):“合作经济、集体劳动与农村妇女——一个华南村落的乡村旅舍实践案例”,《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第36~47页。
- 杨静(2015):“关于‘变’的理论”,载杨静主编《行动研究经典读书札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杨善华、孙飞宇(2005):“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53~68页。
- 叶静怡、韩佳伟(2018):“征地、经济利益与村民自治参与——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东南学术》第3期,第123~131页。
- 于建嵘(2010):《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
- 张和清、廖其能、李炯标(2021):“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广东社会工作者‘双百’为例”,《社会建设》第2期,第3~34页。
- 赵晓峰(2011):“‘被束缚的村庄’:单向度的国家基础权力发展困境”,《学习与实践》第11期,第71~80页。
-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1~38页。
- 周飞舟(2007):“乡镇政府‘空壳化’与政权‘悬浮’”,《中国改革》第4期,第64~65页。
- 周雪光(2009):“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社会》第3期,第1~23页。
- Crang,M.(2000). “Relics,places and unwritten geographies in the work of Michael de Certeau(1925-1986).” In M.Crang,& N.Thrift(Eds.),Thinking space(136-153). Routledge.
- de Certeau,M.(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Dharman,J.(201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Children’s Social Work:Insights from Henri Lefebvre’s Spatial Dialectic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4(7):1879-1894.
- Furgeson,H.(2004). Protecting Children in Time:Child Abuse,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Welfare.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 Furgeson,H.(2009). “Performing child protection:Home visiting,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to reach the abused child.”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14(4):471-480.
- Furgeson,H.(2010). “Therapeutic journeys:The car as a vehicle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families and theori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4(2):121-38.
- Furgeson,H.(2011). Mobilities of welfare:The case of social work,in M.Buscher,J.Urry and K.Witchger.(eds.)Mobile Methods. London:Routledge.
- Harry,F.(2004). Protecting Children in Time:Child Abuse,Child Prote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Welfare.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 Harry,F.(2009). “Performing Child Protection:Home Visiting,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to Reach the Abused Child.”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14(4):471-480.
- Harry,F.(2010). “Therapeutic journeys:The Car as a Vehicle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Families and Theorising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4(2):121-38.
- Harry,F.(2011). Mobilities of Welfare:The Case of Social Work,in M.Buscher,J.Urry and K.Witchger.(eds.)Mobile Methods. London:Routledge.
- Jeyasingham,D.(2014).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Children’s Social Work:Insights from Henri Lefebvre’s Spatial Dialectic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4(7):1879-1894.
- Ku,H.B. and Dominelli,L.(2018). “Not only Eating Together:Space and Gree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a Hazard-Affected Area in Ya’an,Sichuan of Chin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8(5):1409-1431.
- Lefebvre,H.(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Smith,N.Donald.Oxford:Blackwell Pubishing.
- Li,Lian-jiang.(2003). “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Asian Survey 43(4):648-662.
- Mattingly,D.C.(2016). “Elite Capture:How Decentraliza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Weaken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68(03):383-412.
- Oi,J.C.(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O’Brien,K.J. and Li,Lian-jiang.(2006).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iu,H.F.(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