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药食同源甘草及其产业发展报告

摘要

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作为一种生态改良及药食两用资源,含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多糖、生物碱、香豆素类等功效成分,具有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在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广泛的研发关注。本报告对甘草起源、价值、物种分化、生态种植、功效物质基础及甘草内生菌促生作用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同时对产业瓶颈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为促进甘草生产研发交流合作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作者

李明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宁夏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
马斌 ,博士,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
白秋仙 ,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功能及进化的基础研究。
张新慧 ,博士,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及中药材生态种植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李明、张新慧编著《宁夏栽培中药材》,黄河传媒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2019,第57~87页。
  • 2.李学禹:《甘草属新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植物研究》1993年第1期。
  • 3.杨昌友:《对于甘草属的新分类系统评论》,《植物研究》1999年第3期。
  • 4.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国中药志》2009年第21期。
  • 5.段天璇、于密密、刘春生等:《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指纹图谱暨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中成药》2006年第2期。
  •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第297~298页。
  • 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甘草》。
  • 8.边育红、王丽、张晓雨等:《甘草产业链的现状与技术提升》,《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 9.马驰:《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和保护恢复对策》,硕士学位看完,兰州大学,2019。
  • 10.李海华、青梅、于娟等:《甘草的研究进展》,《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 11.马帅、王诺、杨光、阙灵:《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境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11期。
  • 12.马艳芹、周永峰、张蓉蓉等:《结合中药饮片质量现状探讨其解决策略》,《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年第2期。
  • 13.吴亚超、张永洁、张文生等:《中国药典甘草质量标准与美、欧、日三国的对比分析》,《药物评价研究》2015年第5期。
  • 14.李薇、宋新波、张丽娟等:《甘草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 15.刘凤娄:《浅谈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几种因素》,《华北国防医药》2007年第2期。
  • 16.金世元、王琦:《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11页。
  • 17.王元清、江明星、王智等:《细辛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定性与有效成分定量分析研究》,《中药材》2015年第7期。
  • 18.刘佳、费宇彤、钟赣生等:《十八反中甘草大戟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载《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4。
  • 19.王世华:《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年第6期。
  • 20.宋梦晗、吴鹏、张学兰等:《HPLC法比较远志3种炮制品中8种有机酸》,《中成药》2016年第7期。
  • 21.史辑、黄玉秋、耿彤彤等:《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制巴戟天炮制工艺》,《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年第12期。
  • 22.邓哲、焦梦姣、章军等:《相对质量常数用于甘草饮片等级评价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13期。
  • 23.耿家玲、康绍建、柴文英:《甘草、炙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考察》,《中国药师》2011年第12期。
  • 24.张泰:《甘草炮制原理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 25.张志东、唐琦勇、茆军等:《甘草黄酮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新疆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
  • 26.苑可武、白芳、杨波等:《甘草酸的提取和精制法概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年第7期。
  • 27.刘育辰、王文全、郭洪祝:《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中成药》2010年第11期。
  • 28.米靖宇、宋纯清:《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中成药》2001年第12期。
  • 29.乔五忠、王艳辉、李美粉:《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甘草酸的研究》,《中成药》2006年第6期。
  • 30.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中国现代中药》2011年第6期。
  • 31.李守谦:《甘肃省甘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甘肃农业科技》2013年第11期。
  • 32.吴明丽、胡志刚、李西文等:《基于GMPGIS的地乌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世界科学研究—中医药现代化》2016年第8期。
  • 33.汤欢:《兰科重要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其生态适宜性》,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6。
  • 34.张馨元、赵超越、侯和胜等:《四种中药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年第7期。
  • 35.张鲁、崔洁、王文全等:《甘草属植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药材》2018年第6期。
  • 36.刘谦、李熙:《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不同产地甘草活性成分的含量》,《亚太传统医药》2019年第6期。
  • 37.张姣:《商洛连翘种植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缓释专用肥肥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8.李贵轸:《商洛南五味子缓释专用肥配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9.肖小河、金城、鄢丹等:《中药大质量观及实践》,《中草药》2010年第4期。
  • 40.熊吟:《中药品质整合评价方法研创——以黄连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 41.李智、于泳:《气相置换法加工甘草饮片的工艺研究》,《黑龙江医药》2006年第2期。

药食同源甘草及其产业发展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9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甘草的种类及资源分布
    1. (一)本草记述的甘草基原
    2. (二)甘草药材历史产区沿革
    3. (三)我国甘草的种类
    4. (四)我国甘草资源分布
    5. (五)甘草的生态类型
      1. 1.沙地甘草
      2. 2.梁地甘草
      3. 3.滩地甘草
  • 二 甘草药用历史及研究应用
    1. (一)传统功效
    2. (二)临床应用
    3. (三)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四)现代医药应用
  • 三 药材质量特征和标准
    1. (一)本草记述的药材性状及质量
    2. (二)道地药材质量特征的研究
    3. (三)甘草药材商品规格
  • 四 甘草产业链的现状与技术提升
    1. (一)甘草野生资源、人工种植与进出口情况
      1. 1.野生甘草资源现状
      2. 2.甘草种子生产现状
      3. 3.栽培甘草生产现状
      4. 4.我国甘草市场需求与进出口情况
    2. (二)甘草质量标准与炮制加工
      1. 1.甘草的质量标准
      2. 2.甘草饮片生产及其炮制工艺
    3. (三)甘草提取工艺与加工产业链现状
      1. 1.甘草提取工艺现状
      2. 2.甘草加工品及其产业链发展
    4. (四)甘草产业链的技术提升
      1. 1.栽培技术的提升
      2. 2.甘草饮片生产技术升级与质量评鉴及等级研究
      3. 3.环保高效甘草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4. 4.大健康产业开发
    5. (五)展望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