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合作伙伴何以成为“临时管家”?
摘要
公益创投作为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新型公益资助载体,是撬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有力政策工具。本研究通过对A市H街道G小区公益创投“0桶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追踪,发现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并未体现出来。社会组织在居委会的主导下,包办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全部活动,扮演了政策试点任务的协助方、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垃圾分类棘手问题的化解者等角色,导致基于项目协议的“合作伙伴”身份被实质运作中的“临时管家”身份替代。公益创投项目因此面临着目标、运行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异化挑战,原本服务居民、赋能社会组织的公益创投项目“异化”为居委会落实政策试点任务的工具手段。公益创投异化现象是国家、居委会和社会组织所遵循的制度逻辑之间产生冲突的结果,其中居委会完成任务的逻辑与社会组织的生存逻辑相互叠加,成为推动公益创投异化的主要因素。公益创投异化的实质是技术主义的制度逻辑在基层的映射。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二)多重制度逻辑: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
三 “临时管家”: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中的社会组织
- (一)政策试点任务的协助方
- (二)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
- (三)垃圾分类棘手问题的化解者
-
四 公益创投异化现象的制度解释
- (一)公益创投的异化表现
- (二)公益创投异化的多重制度逻辑
- 1.政策制定者:侧重于鼓励的国家逻辑
- 2.居委会:以任务压力化解为主的科层制逻辑
- 3.社会组织:以生存为主线的组织逻辑
- 4.项目异化:多重制度逻辑的互动结果
- 五 结语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