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合作伙伴何以成为“临时管家”?

摘要

公益创投作为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新型公益资助载体,是撬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有力政策工具。本研究通过对A市H街道G小区公益创投“0桶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追踪,发现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并未体现出来。社会组织在居委会的主导下,包办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全部活动,扮演了政策试点任务的协助方、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垃圾分类棘手问题的化解者等角色,导致基于项目协议的“合作伙伴”身份被实质运作中的“临时管家”身份替代。公益创投项目因此面临着目标、运行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异化挑战,原本服务居民、赋能社会组织的公益创投项目“异化”为居委会落实政策试点任务的工具手段。公益创投异化现象是国家、居委会和社会组织所遵循的制度逻辑之间产生冲突的结果,其中居委会完成任务的逻辑与社会组织的生存逻辑相互叠加,成为推动公益创投异化的主要因素。公益创投异化的实质是技术主义的制度逻辑在基层的映射。

作者

付建军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策过程、基层治理与协商民主等研究。
陈雪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安巧珍,2011,《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原生态含义和现代阐释》,《求实》第9期,第12~15页。
  • 蔡琦海,2011,《公益创投:培育非营利组织的新模式——以“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期,第164~181页。
  • 曹正汉,2011,《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1~40页。
  • 付建军,2019,《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50~59页。
  • 付建军,2020,《从组织变革到机制创新:居委会减负改革的路径演变与持续逻辑》,《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第60~67页。
  • 付建军、王欣欣,2022,《议题塑造自治:居民持续性参与的形成逻辑——基于一个生活垃圾分类事件的案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60~69页。
  • 侯利文,2020,《压力型体制、控制权分配与居委会行政化的生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11~120页。
  • 黄晓春,2017,《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101~124页。
  • 黄晓春、周黎安,2017,《政府治理机制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11期,第118~138页。
  • 纪莺莺,2016,《治理取向与制度环境:近期社会组织研究的国家中心转向》,《浙江学刊》第3期,第196~203页。
  • 敬乂嘉、公婷,2015,《政府领导的社会创新:以上海市政府发起的公益创投为例》,《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第2期,第11~19页。
  • 斯科特,2010,《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李健、唐娟,2014,《政府参与公益创投:模式、机制与政策》,《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第1期,第60~68页。
  • 林兵、陈伟,2015,《购买服务中的合谋:科层制逻辑对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的影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0期,第134~140页。
  • 刘志阳、邱舒敏,2014,《公益创业投资的发展与运行:欧洲实践及中国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2期,第206~219页。
  • 吕芳,2021,《“异构同治”与基层政府购买服务的困境——以S街道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例》,《管理世界》第9期,第147~157页。
  • 苗大雷、周贝,2022,《行政吸纳项目:公益创投的运行机制及成效分析——基于“花样年华”公益创投大赛的案例研究》,《新视野》第5期,第104~111页。
  • 荣敬本、崔之元,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镇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 宋程成,2021,《从公益创投到创造性治理——基于江南县实践的制度分析》,《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第90~101页。
  • 谭海波、赵雪娇,2016,《“回应式创新”:多重制度逻辑下的政府组织变迁——以广东省J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创建过程为例》,《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第16~29页。
  • 王劲屹,2019,《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绩效与逻辑研究——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第138~152页。
  • 吴磊、俞祖成,2018,《多重逻辑、回应式困境与政策变迁——以中国社会组织政策为例》,《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第89~98页。
  • 吴新叶,2017,《政府主导下的大城市公益创投:运转困境及其解决》,《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第38~45页。
  • 杨宝、杨晓云,2019,《从政社合作到“逆向替代”:政社关系的转型及演化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第87~93页。
  • 殷,罗伯特·K.,2010,《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 周俊、杨鑫源,2022,《从资助到赋能:公益创投如何回归本源——基于新力公益创投的个案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36~47页。
  • 周向红、刘宸,2016,《多重逻辑下的城市专车治理困境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4期,第139~150页。
  • 周雪光、艾云,2010,《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第132~150页。
  • 朱晓红,2016,《社区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的风险与制度建设——以公益创投项目为例》,《湖南社会科学》第2期,第90~94页。
  • Friedland,R. & Alford R. 1991. Bringing Society Back in:Symbols,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合作伙伴何以成为“临时管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2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2. (二)多重制度逻辑: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 三 “临时管家”: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中的社会组织
    1. (一)政策试点任务的协助方
    2. (二)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
    3. (三)垃圾分类棘手问题的化解者
  • 四 公益创投异化现象的制度解释
    1. (一)公益创投的异化表现
    2. (二)公益创投异化的多重制度逻辑
      1. 1.政策制定者:侧重于鼓励的国家逻辑
      2. 2.居委会:以任务压力化解为主的科层制逻辑
      3. 3.社会组织:以生存为主线的组织逻辑
      4. 4.项目异化:多重制度逻辑的互动结果
  • 五 结语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