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信任体系与慈善权威的建构机制

摘要

《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一书从生成机制、实践效果和评价标准等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强调内部自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和维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制约和社会监督。这种底层逻辑的运行使信任原则的公共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树立,为当今社会慈善提供了共性和普适性的标准参照,堪称一部兼具学术史性质与现实价值的连珠之作,给我们辨析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与近代公信力体系的建构带来了一维标准。

作者

杜德峰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慈善史、中外关系史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安克强,2021,《镰刀与城市:以上海为例的死亡社会史研究》,刘喆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蔡勤禹,2002,《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
  • 蔡勤禹、姜远凯,2012,《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初探》,《历史教学》第18期,第38~44页。
  • 夫马进,200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武跃等译,商务印书馆。
  • 郝陵生,2022,《政府公信力研究》(第1版),吉林大学出版社。
  • 赖静,2017,《民国时期社会救济研究的多维分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79~86页。
  • 李光伟,2014,《晚清赋税征缴征信系统的建设》,《历史研究》第4期,第68~85页。
  • 李永军、杨道波,2010,《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第80~84页。
  • 秦安兰,2020,《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与重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 阮清华,2020,《慈航难普度:慈善与近代上海都市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2006,《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什托姆普卡,彼得,2005,《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
  • 史谦德,2021,《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周书垚、袁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 王林,2012,《山东近代救济史》,齐鲁书社。
  • 王林,2019,《论清末民初中国红十字会构建公信力的举措及其效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75~86页。
  • 王林,2020,《民国时期上海新普育堂公信力的生成机制》,《东方论坛》第4期,第61~70页。
  • 王林,2021,《论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5期,第145~153页。
  • 王林,2023,《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人民出版社。
  • 小滨正子,200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 曾桂林,2013,《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
  • 朱浒,2023,《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史学集刊》第1期,第97~106页。
  • 朱浒,2006,《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Lewis,David,Nazneen Kanji,and Nuno S.Themudo. 2021.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 Routledge.

信任体系与慈善权威的建构机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