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成都漆艺非遗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

基于大语言模型,本报告创新论证了以 AI赋“魂”非遗文化的实现路径及传承意义。以成都漆艺文化为对象,本报告采用媒介思路与知识库思路,以微调方案中的Ptuning.v2方案、LoRA方案与提示工程方案中的system prompt方案实现了AI“漆小喵”的自我认知模块。经C-Eval测试与文本共情性测试评估,成都漆艺项目初期更适合使用预设提示词+RAG架构部署轻量化、强交互的“漆小喵”,在积累足够的提示工程经验后,逐步转型为Ptuning.v2的微调方案以保证自我认知的稳定性。在成都漆艺项目后期,将采用LoRA方案构建一只具有增量、个性化训练的“漆小喵”。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数字人文视野下AI的轻量化实现策略与迭代预期。在此技术架构下,“漆小喵”将最大限度地让成都漆艺从固化的艺术形式中再次觉醒,让原汁原味的非遗故事焕发现代化的光晕,并兼具历史性、趣味性、交互性和存续性。本报告还指出,当“漆小喵”与成都漆艺文化、用户在特定时空不断交互后,“漆小喵”将成为后两者形成记忆关联的独特载体,同时“漆小喵”本身也将在不断的“训练”后成为用户的专属 AI。在大语言模型视角下,非遗文化被赋予了现代化语境中大众喜闻乐见的“魂”,为传承焕活非遗文化指出了新方向、新范式,对唤醒与传承非遗传统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陈文辉 ,厦门大学中文系计算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角色扮演、文化创意产业、人格预测、依存关系与复杂语言网络等。
曲梓萌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非遗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
边子捷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融合传播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冯志伟:《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平行发展》,《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 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 高小康:《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1期。
  • 韩海燕:《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年第8期。
  • 韩立帆、季紫荆、陈子睿等:《数字人文视域下面向历史古籍的信息抽取方法研究》,《大数据》2022年第6期。
  • 韩若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创新——以“情动机制”为视角》,《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
  • 季中扬、高鹏程:《“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认同》,《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
  • 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旅游学刊》2018年第9期。
  • 李怡璇:《现代性精神困境与生态审美救赎》,《昆明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 刘江峰、刘雏菲、齐月等:《AIGC助力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践探索:SikuGPT驱动的古诗词生成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5期。
  • 刘锡诚:《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河南教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 刘晓春:《日本、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 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年第2期。
  • 沈贵华、祝孔强:《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价值研究》,《博物院》2023年第3期。
  • 孙文龙、张逸勤、王凡铭等:《面向数字人文的典籍语义词汇抽取研究——以SikuBERT预训练模型为例》,《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0期。
  • 王静静、洪赟、叶鹰:《GPT型技术应用重塑数字人文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6期。
  • 王媛、胡惠林:《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核心机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 谢海峰:《成都漆艺工艺发展与创新》,《西部皮革》2021年第20期。
  • 徐慧婷、傅蓉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形象设计与传播策略探析——以海派漆器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19期。
  • 于方:《IP介入非遗文化创意领域的途径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 余秋雨:《何谓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 张君:《从文创设计与IP打造看传统手工艺进入日常生活的路径》,《包装工程》2019年第24期。
  • 张卫、王昊、李晓敏等:《数字人文视角下古诗意象知识抽取及其文化图式构建研究》,《图书馆情报工作》2022年第24期。
  • 张旻昉、刘晓远:《非遗“活化”中的价值协调与路径探索——以成都漆艺为例》,《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 张钰雪、吴骞:《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构建影视IP形象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年第11期。
  • 张召林:《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美术研究》2020年第6期。
  • 钟家祺:《元宇宙概想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文化产业》2022年第32期。
  • 周伟业:《符号经济视域下文化艺术生产传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传媒观察》2023年第2期。
  • Edward J. Hu,Yelong Shen,Phillip Wallis,Zeyuan Allen-Zhu,Yuanzhi Li,Shean Wang,Lu Wang,& Weizhu Chen,“LoRA: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2106,09685.
  • Liu,X.,Ji,K.,Fu,Y.,Du,Z.,Yang,Z.,& Tang,J.,“P-Tuning v2:Prompt Tuning Can Be Comparable to Fine-tuning Universally Across Scales and Tasks,” ArXiv,2110,07602.
  • Patrick Lewis,Ethan Perez,Aleksandra Piktus,Fabio Petroni,Vladimir Karpukhin,Naman Goyal,Heinrich Küttler,Mike Lewis,Wen-tau Yih,Tim Rocktäschel,Sebastian Riedel,Douwe Kiela,“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Knowledge-Intensive NLP Tasks,” ArXiv,2005,11401.
  • Yuzhen Huang,Yuzhuo Bai,Zhihao Zhu,Junlei Zhang,Jinghan Zhang,Tangjun Su,Junteng Liu,Chuancheng Lv,Yikai Zhang,Jiayi Lei,Yao Fu,Maosong Sun,Junxian He,“C-Eval:A Multi-Level Multi-Discipline Chinese Evaluation Suite for Foundation Models,” ArXiv,2305,08322.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成都漆艺非遗文化传承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2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引言
  • 二 文献回顾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现状
    2. (二)成都漆艺研究现状
    3. (三)语言模型与数字人文领域的交叉研究现状
  • 三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IP“漆小喵”体系实现方案及展望
    1. (一)媒介思路——大语言模型的拟人化构建方案
      1. 1.轻量化认知微调方案:Ptuning.v2与LoRA
      2. 2.提示工程方案:预设提示词system prompt
      3. 3.方案对比分析
    2. (二)知识库思路——大语言模型的知识库构建方案
    3. (三)非遗视野下的大语言模型未来技术趋势
      1. 1.从单一模态到多模态——交互模式升级
      2. 2.从系统化部署到个体化部署——人机交互共同记忆
      3. 3.从人类指导到自主智能——AI Agent范式下的非遗保护创新
  • 四 从“赋能”到“赋魂”——人工智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1. (一)在传播中为非遗文化“赋魂”
    2. (二)非遗文化的虚拟“传承人”
    3. (三)受众专属“非遗记忆”
  • 五 结语
  • 附录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