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构建研究发展报告

摘要

数字时代的人文艺术以其编码维度的单一性广受诟病,由现代性的审美集中到后现代的审美解构,审美趣味似乎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辅助。后现代性在为人文艺术提供更多表现方式的同时,恰恰缺乏审美主体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空间。因此,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的构建不是寻求审美的权威性,恰恰是找寻以人文体验为基础,立足于主体的审美经验的挖掘和表达。本报告基于数字时代审美由现代集中性的瓦解转向后现代的消解,试图探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构建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审美共识和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智识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作者

秦浦红 ,澳门城市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管理与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 〔美〕尼尔·波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尔、〔德〕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 〔意〕詹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李建盛译,商务印书馆,2013。
  • 刘长明:《智识是智识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
  • 王军:《智识作为专业教育的产品——弗莱克斯纳专业智识教育理论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 李帧:《话语的流变:从“智识阶级”到“知识分子”》,《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冯雪峰:《数字时代的审美价值领导权与艺术人文教育》,《美育学刊》2022年第5期。
  • 王晓静、刘士林、杨珺涵:《人文经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
  • 鹿咏:《人工智能与当代艺术生产的“后人类”构想——兼及对“数字人文”的审美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 张子康、罗怡:《美术馆的新角色:AI &人&艺术的智识共同体》,《美术观察》2023年第8期。
  • 王静:《媒介化、视听化、档案化:数字时代美术经典的传播图景》,《艺术传播研究》2023年第3期。
  • 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袁祖社:《道德共识与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后全球化时代人类公共性实践及其集体行动的逻辑》,《学术研究》2020年第6期。
  • 陈冬华、陈彦斌、冯根福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经济研究》2023年第7期。
  • 高书生:《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数字化》,《人文天下》2022年第10期。
  • 邱菊:《融媒体视域下五音戏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时代报告(奔流)》2023年第4期。

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构建研究发展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7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现代性”的审美荒漠
    1. (一)唯真理追求的审美“现代性”
    2. (二)技术发展后的“现代性”
    3. (三)颠覆传统审美活动的“现代性”
    4. (四)审美经验被“现代性”物化
    5. (五)人文艺术审美被“现代性”数字化
      1. 1.审美对象的数字化
      2. 2.文化传播的数字化
      3. 3.研究范式的数字化
  • 二 “后现代性”的审美消解
    1. (一)“后现代性”的意义瓦解
    2. (二)“后现代性”的审美批判
    3. (三)“后现代性”的审美扭曲
    4. (四)“后现代性”审美主体的缺失
  • 三 智识共同体的审美共识
    1. (一)审美活动是主体情感共识的需要
    2. (二)审美共识是共同理想的智识依托
    3. (三)智识共同体构建是人文艺术领域的需要
    4. (四)构建智识共同体提升人文艺术的智识能力
  •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智识共同体构建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挖掘:认同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 (二)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审美理念:引领性和反思性的统一
    3. (三)开展中国特色的人文艺术领域研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4. (四)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构建:内部性和外部性的统一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