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构建研究发展报告
摘要
数字时代的人文艺术以其编码维度的单一性广受诟病,由现代性的审美集中到后现代的审美解构,审美趣味似乎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辅助。后现代性在为人文艺术提供更多表现方式的同时,恰恰缺乏审美主体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空间。因此,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的构建不是寻求审美的权威性,恰恰是找寻以人文体验为基础,立足于主体的审美经验的挖掘和表达。本报告基于数字时代审美由现代集中性的瓦解转向后现代的消解,试图探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构建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审美共识和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智识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作者
秦浦红 ,澳门城市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管理与艺术审美。
检索正文关键字
章节目录
-
一 “现代性”的审美荒漠
- (一)唯真理追求的审美“现代性”
- (二)技术发展后的“现代性”
- (三)颠覆传统审美活动的“现代性”
- (四)审美经验被“现代性”物化
- (五)人文艺术审美被“现代性”数字化
- 1.审美对象的数字化
- 2.文化传播的数字化
- 3.研究范式的数字化
-
二 “后现代性”的审美消解
- (一)“后现代性”的意义瓦解
- (二)“后现代性”的审美批判
- (三)“后现代性”的审美扭曲
- (四)“后现代性”审美主体的缺失
-
三 智识共同体的审美共识
- (一)审美活动是主体情感共识的需要
- (二)审美共识是共同理想的智识依托
- (三)智识共同体构建是人文艺术领域的需要
- (四)构建智识共同体提升人文艺术的智识能力
-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智识共同体构建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挖掘:认同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 (二)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审美理念:引领性和反思性的统一
- (三)开展中国特色的人文艺术领域研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四)人文艺术智识共同体构建:内部性和外部性的统一
相关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