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机制转变

摘要

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以货币供给驱动资本形成推动GDP增长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基础货币供给的基础资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长期的外汇资产转为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服务的短期资产,意味着“脱实向虚”从基础货币供给就有根源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阶段性变化的经验、逻辑和体制安排进行梳理,分析货币供给机制的基础性变化特征,探索开放格局下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新关系和面临的挑战,发现在新常态下重新设计财政和金融体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问题,需要重新设立适应新常态的财政金融体制。

作者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人才。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II》《中国经济增长前沿III》。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Ben S.Bernanke,“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Current Account Deficit”,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5/200503102/default.htm,2015.
  • Borpujari J.G.,“Production and Monetization in the Subsistence Sector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Programming,IMF Mimeograph,1977.
  • 陈昌兵:《城市化率多重“S”型曲线估计及预测》,载《中国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城市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 邓小兰、李铮:《公债货币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经济科学》2015年第4期。
  • 李斌、伍戈:《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金融出版社,2014。
  • 李扬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 刘金权、张都:《广义货币增长效应失灵的结构性解释》,《财经科学》2017年第1期。
  • 刘轶、林恋、罗春蓉:《银行同业业务与“额外”货币供给创造》,《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9期。
  •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 肖崎、王迪:《外汇占款下降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 易纲:《中国货币化进程》,商务出版社,2003。
  • 殷剑峰、王增武主编《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张平、刘霞辉、王宏淼:《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载《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机制转变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0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理论与经验事实
    1. 1.1994年后劳动要素货币化
    2. 2.2002年后中国进入土地等资产货币化过程
    3. 3.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货币信用创造
  • 二 新的发展阶段货币供给机制三大转变
    1. 1.货币供给将从外汇资产推动逐步转向国内金融“便利”资产创设,“脱实向虚”特征明显
    2. 2.中国货币供给传递或信用创造从“信贷中介”转向以“通道”驱动的“金融结构”的中介
    3. 3.开放下的汇率—利率传递机制在形成
  • 三 货币供给转变与宏观稳定化目标政策选择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