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专题二 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关键词

作者

李建平 ,194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副主任、主任,经济法律学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现任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带头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的学科负责人。兼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方法论、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写、主编学术著作、教材70多部。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八次获得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还获得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其专著《〈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获得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颁发的第七届“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
李闽榕 ,1955 年 6 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现代物流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已出版系列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等20 多部,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管理世界》等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240 多篇;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含合作)。2015 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 2015 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 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 2016 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
赵新力 ,男,1961年生,辽宁沈阳人,航空宇航工学博士,系统工程博士后,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部原二级专技岗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原三级职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专利协调小组成员、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863”计划、自科基金、社科基金、攻关、标准化等国家级课题数十项,参加国家级或主持省部级课题数十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发表中英俄文论文200多篇、著作40多部。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清华大学、原国家科委、澳门中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等机构学习或工作。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国家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
周天勇 ,1958年生,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向军 ,男,1957年8月生,辽宁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毕业,1991年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曾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任讲师、副研究员。曾任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中国救灾史、中国人口史及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荒政研究》《中国救灾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人民日报》《红旗文稿》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综合评议组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评审专家等。
苏宏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竞争力部主任。
李建建 ,1954年生,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教育厅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20余项,已出版专著、合著《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等10多部,主编《〈资本论〉选读课教材》《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等教材,在《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教学名师和学校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科研成果分别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合作)、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作)、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和厅级奖项。
黄茂兴 ,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和竞争力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http://www.g20chn.org/,2016。
  • 《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http://www.g20chn.org/,2016。
  • 《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http://www.g20chn.org/,2016。

专题二 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3.0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1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1.1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必要性
      1. 1.1.1 适应国际形势新发展的需要
      2. 1.1.2 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3. 1.1.3 各国优势互补的需要
    2. 1.2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可能性
      1. 1.2.1 各国具有合作的强烈意愿
      2. 1.2.2 各国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与经验
      3. 1.2.3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支持
  • 2 G20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与现状
    1. 2.1 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2. 2.2 新兴力量改变G20科技创新版图
    3. 2.3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4. 2.4 两大阵营差距不断缩小,合作趋势日渐增强
    5. 2.5 广泛拓展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探索协同模式
  • 3 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的构建
    1. 3.1 巩固高层互信合作机制
    2. 3.2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3. 3.3 优化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
    4. 3.4 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
    5. 3.5 完善信息保障机制
  • 4 推动G20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对策建议
    1. 4.1 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共识,协调各国创新政策
      1. 4.1.1 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共识
      2. 4.1.2 拓展科技创新合作途径
      3. 4.1.3 协调各国创新政策
    2. 4.2 推进创新创业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成效
      1. 4.2.1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合作
      2. 4.2.2 增加科技创新合作投资
      3. 4.2.3 拓展科技创新合作领域
      4. 4.2.4 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成效
    3. 4.3 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夯实科技创新合作基础
      1. 4.3.1 探索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新模式
      2. 4.3.2 建立科技创新研究协作网络
      3. 4.3.3 明确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重点领域
      4. 4.3.4 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成功共享
    4. 4.4 推进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挖掘科技创新合作潜力
      1. 4.4.1 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2. 4.4.2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3. 4.4.3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