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

摘要

本文基于能力视角,以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分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探索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类型及形成机理,总结出能力视角下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策略,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发掘贫困人口的能力,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

程玲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向德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成文、姚晓、廖欢(2016):“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社会工作》,第3期,第10~16页。
  • 陈辉(2017):“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第100~104页。
  • 程胜利(2004):“论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社会工作》,第2期,第18~20页。
  • 程肇基(2016):“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神扶贫新领域”,《江西社会科学》,第11期,第210~216页。
  •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2016),《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86页。
  • 丁胜利、邓洪洁、吴刚(2017):“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湖北经济学院》,第5期,第19~25页。
  • 东波(2010):“农村人文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术交流》,第3期,第118~121页。
  • 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薇薇安·麦卡恩(2017)著,邹智敏、肖莉婷等译,《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第78页。
  • 高长江(1996):“反贫困文化:中国乡村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第57~64页。
  • 高万红(2011):“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0~36页。
  • 高香芝、徐贵恒(2008):“贫困文化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多层次影响”,《理论研究》,第2期,第52~54页。
  • 顾东辉(2016):“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社会工作》,第5期,第3~14页。
  • 杭承政、胡鞍钢(2017):“‘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第97~103页。
  • 贺海波(2018):“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社会科学》,第1期,第75~88页。
  • 李红波(2011):“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贵州社会科学》,第12期,第40~44页。
  • 李瑾瑜(1997):“贫困文化的变革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 李强(1989):“贫困文化之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第74~77页。
  • 李迎生(2010):《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卢山(2014):“优势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构想”,《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67~70页。
  • 麻朝晖(2001):“贫困与精神贫困——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刚性’探究”,《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6期,第8~12页。
  • 麻朝晖、余德华(2001):“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贫困与精神脱贫思路探析”,《社会科学》,第2期,第59~63页。
  • 穆光宗(1995):“论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第44~54页。
  • 钱宁(2018):“发展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第4期,第1页。
  • 谭祖雪(2016):“提升社会工作扶贫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中国社会报》,第4版,2016年4月25日。
  • 唐钧(2003):“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126~133页。
  • 童敏(2008):“社会工作的能力视角——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策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第114~118页。
  • 万志全(2002):《论人与人生》,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第7页。
  • 汪三贵、刘未(2016):“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10~115页。
  • 王剑、路远(1988):“既要抓物质扶贫 更要抓精神扶贫——由扶贫调查引起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第4期,第30~34页。
  • 王列生(2000):文化的贫困与文化的解困,《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第7期,第28页。
  • 王尚银(2000):“精神贫困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第114~116页。
  • 王思斌(2006):“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第1~4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思斌(2016):“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第3期,第3~9页。
  • 王思斌(2000):“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5~14页。
  • 吴理财(2001):“论贫困文化(上)”,《社会》,第8期,第17~20页。
  • 向德平、姚霞(2009):“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第6期,第22~26页。
  • 辛秋水(2010):“文化扶贫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福建论坛》,第3期,第137~140页。
  • 熊丽英(2004):“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求索》,第2期,第133~135页。
  • 徐志明(2013):“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农业经济》,第1期,第63~65页。
  • 杨慧珍(2016):“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商》,第33期,第124页。
  • 杨荣(2008):“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工作”,《新视野》,第3期,第35~37页。
  • 姚进忠(2014):“阐释与激活: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逻辑演进与本土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5期,第9~19页。
  • 姚霞(2009):“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第7期,第24~27页。
  • 姚云云、刘金良、东波(2012):“农村反人文贫困的路径选择”,《商业研究》,第7期,第170~174页。
  • 袁君刚(2017),“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7~22页。
  • 张和清(2010):“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41~148页。
  •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8):“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第6期,第174~193页。
  • 张萌(2016):“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山西青年》,第9期,第174页。
  • 张世定(2016):“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域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4页。
  • 张玉平等(2017):“农村精神贫困调查:现状、成因及其消除”,《学习月刊》,第4期,第42~44页。
  • 甄喜善(2017):“分层推进精神扶贫”,《社科纵横》,第9期,第43~46页。
  • 周沛(2006):“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及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意义”,《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62~67页。
  • Mandleco,B.L.& Peery,J.C.(2000).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vol1.13,No.3,p.101.
  • Saleebey,D.(2000).Introduction:Power in the People,In D.Saleebey,,pp.5-15.
  • Glicken,M.D.(2004).,Boston:Pearson Education,Inc.,pp.21-28.
  • Garmezy,N.(1985).“Stress-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In J.E. Stevenson(ed.),,New York:Pergamon,p.219.

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7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1. (一)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相关研究梳理
    2. (二)社会工作与激发内生动力的相关研究梳理
    3.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三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心理机制
  • 四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行为表现
    1. (一)能力缺乏与自主发展风险评估下的行为选择——福利依赖型
    2. (二)能力缺乏与自主发展风险评估下的现实妥协——宿命论型
    3. (三)能力缺乏与自主发展风险评估下的非理性行动选择——盲目从众型
  • 五 能力建设视角下社会工作的行动策略
    1. (一)推动劳动参与,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意识
    2. (二)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
    3. (三)营造社会环境,培养贫困人口积极的人生态度
  • 六 结论与建议
    1. (一)在价值上,从问题视角向能力视角转向
    2. (二)在分析视角上,在能力建设框架中看待问题
    3. (三)在实务中,以能力建设为中心
      1. 1.差异化、针对性的服务策略
      2. 2.人与环境的双向改变
      3. 3.综融性工作方法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