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社区总体营造运动20年之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作者

周芳怡 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博士。现任台湾台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任台湾台中科技大学研究发展处学术发展组组长、苗栗县社区营造中心之行动讲师。专长于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文化创意产业个案研究、社区营造、学涯规划。参与写作《都市更新的理念与应用》《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政策、理论与实务》《都市治理与地方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王本壮、周芳怡(2007),《培力青年参与社区总体营造之行动研究:以苗栗县为例》,《联大学报》4(2),第125~149页。
  • 吴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吴定(2006),《公共政策辞典》(第三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吴琼恩、周光辉、魏娜、卢伟斯(2004),《公共行政学》,台北:智胜文化。
  • 邢瑜(2013),《政策变迁对社区意涵的影响:台湾一九九四至二○一二年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中国行政评论》19(4),第1~23页。
  • 周芳怡(2012),《我国政策创新与执行模式之研究:以“教育部”“建立社区教育学习体系计划”为例》,未出版之博士论文,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
  •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论衡》,台北:智胜文化。
  • 林水波、王崇斌(1998),《政策评论与政策变迁的关联性:批判取向的分析》,《台湾政治学刊》3,第195~273页。
  • 张峻豪(2012),《台湾社区发展的脉络与类型: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国家与社会》12,第259~297页。
  • 曾旭正(2007),《台湾的社区营造》,台北:远足文化。
  • 曾旭正(2014),《营造社区公众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基本课题》,《建筑学报》87,第159~174页。
  •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县市层级社区总体营造工作手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经典杂志》编著(2014),《咱ㄟ社区》,台北:《经典杂志》。
  • “监察院”(2009),《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工作之成效与检讨项目调查研究(授权POD产出)》,台北:“监察院”。
  • 萧武桐(2002),《公务伦理》(初版二刷),台北:智胜文化。
  • Anderson,J. E. (1994). Public Policy-making:An Introduction (2nd ed.). Geneva,IL:Houghton Mifflin.
  • Pressman,J. L. and Wildavsky,A. (1984). 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3rd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Thelen,K. and Steinmo,S.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teinmo,S.,Thelen,K. and Longstreth,F. (eds.),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1-32.
  • Thoenig,J. C.(2003).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Public Institutions:Traditions and Appropriateness,” in Peters,B. G. and Pierre,J. (ed.),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27-137. London:Sage.
  • Wildavsky,A. (1977). “Doing Better and Feeling Worse:The Political Pathology of Health Policy,” Daedalus,106 (1):105-123.

社区总体营造运动20年之回顾与展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文章导读
  • 一 前言: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形成之背景
  • 二 公共政策与政策执行
  • 三 从六大面向分析文化事务主管机关推动社造政策20年之轨迹
  • 四 文化事务主管机关社区营造政策执行的分析与未来展望
    1. (一)“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之社造力量
      1. 1.地方政府执行窗口的确立(从文化中心到文化局)
      2. 2.专业协力团队的参与(从规划团队到培力团队)
      3. 3.经费投入由硬件转为软件
      4. 4.乡镇市区公所与社区组织是第一线的社造前锋
      5. 5.政策方向由普遍鼓励调整为支持特殊群体发展
    2. (二)从“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到双圈六角互动模式
      1. 1.能够当主角,也要能够当配角
      2. 2.乡镇市区公所从第一线执行者转变为沟通平台
      3. 3.专业团队从陪伴与培力社区转为政策倡议者及社会企业
      4. 4.企业投入社区营造成为常态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5. 5.文化事务主管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不再“校长兼撞钟”
  • 五 结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