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抗逆小童星 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

关键词

作者

彭华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刘玉兰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杜立婕,2007,《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 葛忠明,2006,《经验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为例》,《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 国家统计局,20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韩晓燕、朱晨海,2009,《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格致出版社。
  • 联合国,1989,《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刘玉兰,2011,《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 马尔科姆·派恩 (Malcolm Payne),2008,《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冯亚丽、叶鹏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彭华民,2010,《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
  • 彭华民,201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
  • 彭华民、刘玉兰,2012,《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10期。
  • 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6月10日。
  • Saleebey.D,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沈之菲,2006,《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思想理论教育》第1期。
  • 田国秀,2007,《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
  • 王思斌、熊跃根等,2004,《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增强,2003,《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钟宇慧,2009,《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8期。
  • Ann S.Masten. 2000.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to Succeed in Life”,http://moodwatchers.com/wp/wp-content/uploads/2012/07/Children-Who-Overcome-Adversity-to-Succeed-in-Life.pdf.
  • Anthony E.J.,Cohler B.J. 1987. The Invulnerable Child. New York:Guilford Press.
  • Germain C.B. & Gitterman A. 1987.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A. Minahan 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Silver Spring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 Goldstein H. Joe King. 1990. “A Study of Strengths and Morality,” Families in Society,4:347-353.
  • Kieran O’ Hagan. 1999.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4:269-281.
  • Macarov D. 1995. “Social Welfare:Structure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 M.U.Tsui. 2008. “The Nature of Practice Wisdom in Social Work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1:47-54.

抗逆小童星 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5.4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抗逆小童星项目社会背景:流动儿童问题
  • 二 抗逆小童星项目的理论支持与价值意义
    1. (一)抗逆力理论与服务取向的概念操作化
    2. (二)生态系统与优势视角的整合型社会工作
    3. (三)流动儿童风险-保护两维四象限分析框架
      1. 1.个体脆弱性-抗逆力方面
      2. 2.系统风险-保护因素方面
  • 三 项目前期:流动儿童需要前期评估和社区资源分析
    1. (一)抗逆小童星项目进入HY社区
    2. (二)流动儿童需要和社区资源评估方法
      1. 1.社区观察
      2. 2.个案访谈
      3. 3.座谈会
      4. 4.问卷调查
    3. (三)外来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多元需要
      1. 1.环境安全的需要
      2. 2.目标建立的需要
      3. 3.能力提升的需要
      4. 4.关系建立的需要
      5. 5.社区归属的需要
      6. 6.情绪管理的需要
    4. (四)流动儿童集中居住的HY社区的资源分析
      1. 1.社区硬件资源
      2. 2.社区软件资源
  • 四 项目中期:抗逆小童星项目的服务设计与介入行动
    1. (一)服务策略:危险聚焦/资产聚焦/过程聚焦
      1. 1.风险聚焦策略
      2. 2.资产聚焦策略
      3. 3.过程聚焦策略
    2. (二)服务实施:整合方法中的小组工作介入行动
    3. (三)服务实施:整合方法中的社区与个案介入行动
    4. (四)服务实施:介入行动中的专业督导
  • 五 项目后期:抗逆小童星服务评估及效果
    1. (一)抗逆小童星服务过程和目标的评估方法
    2. (二)抗逆小童星服务效果评估结果分析
      1. 1.服务对象(流动儿童)参与度
      2. 2.目标达成度
      3. 3.对社会工作者和活动的满意度
      4. 4.对活动形式的满意度
  • 六 项目反思:服务可持续性和社会工作重构
    1. (一)抗逆小童星项目的可持续性
    2. (二)抗逆小童星项目的局限性与调整建议
      1. 1.实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2. 2.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多元整合
  • 七 案例使用说明
    1.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 1.适用的课程
      2. 2.适用的对象
      3. 3.本案例教学目标规划
    2. (二)启发思考题
    3. (三)分析思路
    4. (四)理论依据与分析
      1. 1.儿童抗逆力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
      2. 2.社会工作中的文化问题与实践
      3. 3.社会工作项目的计划和实施
    5. (五)方法分析
    6. (六)关键要点
    7. (七)建议的课堂计划
  • 附录1 “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记录及评估报告
    1. 1.“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背景资料
    2. 2.活动目的
    3. 3.预备工作
    4. 4.活动前的观察
    5. 5.“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过程
    6. 6.“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评估
      1. (1)“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目的达成情况
      2. (2)“情绪的秘籍”小组活动内容及形式适合性
      3. (3)“情绪的秘籍”小组组员参与程度、角色及与上次小组活动的区别
      4. (4)“情绪的秘籍”小组动力
      5. (5)“情绪的秘籍”小组发展阶段
    7. 7.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 附录2 抗逆小童星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评估表
    1. (一)“情绪连连看”活动过程评估表
    2. (二)“情绪的秘籍”活动过程评估表
    3. (三)“小乌龟的一天”活动过程评估表
    4. (四)“目标进行时”活动过程评估表
    5. (五)“沟通大作战”活动过程评估表
    6. (六)抗逆小童星社会工作实务项目总评估表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