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太虚研究”叙录

摘要

本文重新反思“太虚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史料类型、学术源流、概念边界、逻辑基础和价值导向。与此同时,追问“太虚法师”这个经验实体的面相形变和价值纠缠,并将成因归结为“太虚史料”未曾被有效区别为三种类型。需要将“太虚史料”离析为“宗派自述”、“他者舆论”和“国家训示”,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一个新的整体和系统,才可能比较有效地解释“太虚现象”及其成因。“太虚现象”本质上超越“太虚个体”,有更为广阔的、从1844年到1953年间的历史边界;同时,它也包含着近现代中国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一隅走向世界的基因。正是在“近现代中国”和“现代性”的条件下,太虚的“佛教-宗教”改革、“政治-宗教”实践,才能在可供“批判”的意义上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而不仅仅滞留于“好古”和“纪念”层面。

作者

赖岳山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太虚研究”叙录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0.3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太虚研究’叙录”解题
  • 二 “太虚”面相
    1. (一)从“谁是?”到“如何谈论?”:“道-迹”与“事-文-义”的维度
    2. (二)“如何谈论太虚?”——其主要行迹和历史位置
  • 三 档案视野中的太虚——“太虚研究”的第三条路
    1. (一)“三分格局”:“太虚研究”基本素材的分类和辨析
    2. (二)差异与补正:从《太虚全书》《太虚年谱》到田野调查和国府档案
    3. (三)“太虚史料”的“鼎足三分”及其启示
  • 四 熔鼎再铸失范型:“太虚现象”的近现代属性及其论域
    1. (一)论域:“佛教-宗教”
    2. (二)时间段与分期
    3. (三)“太虚现象”的晚清起源和基础性结构
      1. 1.分期与本质问题
      2. 2.作为“民间社团”而“非政治政党”的现代宗教(佛教)
  •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