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网络直播场域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与规范治理

摘要

电子竞技直播属于网络直播的一种,凭借国内电子竞技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竞技的直播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最主要的网络内容产业。在电子竞技直播场域,参与游戏和围观直播的网络用户都较为年轻,网络直播较强的互动交流和即时呈现媒介属性又给予了网络用户极其强烈的现场参与感和冲突代入感,在这样的场域语境下,网络暴力的出现在所难免。本文从场域理论的关照视角出发,采取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前期的参与式田野观察、中期的浸入式调查和后期的印证式深度访谈,从网络暴力出现的环境、实施的主体、呈现的方式和产生的影响等几个层面,探索和揭示电子竞技直播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归纳和总结网络直播场域网络暴力的防范机制和治理方略。

作者

邓秀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雅霜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蔡译萱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郑甦:《传统媒体主持人如何应对网络主播的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4期。
  • 姜方斌:《网络暴力的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 陈代波:《从网络暴力事件参与者的不同层次看网络治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 陈代波:《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2期。
  • 徐才淇:《论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法律适用》2016年第3期。
  • 江跟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 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 李英、刘白:《虚实结合与协同共治——政府治理网络暴力的路径选择》,《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 刘晨:《网络暴力:多数人的暴政与言论自由的滥用》,《红旗文稿》2013年第9期。
  • 陈奈磊:《网络暴民——虚拟世界的暴徒》,《网络财富》2009年第6期。
  • 罗昕:《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 张文君:《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泄愤与政府治理》,《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9期。
  • 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 张美川:《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 宫留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 李忠艳、黄刚:《论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 张豆豆:《场域理论视野下网络打赏的内在机制探析》,《东南传播》2017年第3期。
  • 张斌:《场域理论与媒介研究——一个新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 刘吉冬:《论网络场域下的信息崇拜及网络风险形态》,《求索》2017年第7期。
  • 汪磊:《网络场域中的狂欢景观及其社会焦虑镜像——以标签化的“话语符号”为观察窗》,《天府新论》2013年第3期。
  • 马旭:《“微传播”场域中的信息碎片化与误读——基于“罗尔事件”中一个细节的网络民族志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 邵美玲:《网络场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
  • 江娟,王德余:《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以天涯论坛一组犀利哥跟帖为个案》,《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 同心:《场域理论视野下的健康教育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 王铭铭:《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学术月刊》2015年第47期。
  • 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 胡雨濛:《“艾滋病”隐喻:入侵与污染——基于一个艾滋病论坛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 邓子鹃:《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年第4期。
  • 秦朝森:《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以山东乡村的基督教传播实践为例》,《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 叶宏:《微信与民族志:田野、书写以及自媒体时代的人类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 张媛、王丽霞:《一种方法的反思: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民族论坛》2017年第4期。
  • 许怡、刘亚:《母职初体验:基于自我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城市女性哺乳实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 卢宏亮、张岩:《B2B品牌形象线索的探索性研究——基于网络评论及访谈的内容分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 黄少华:《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互动——以〈魔兽世界〉为例》,《兰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 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 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西部学刊》2016年第16期。
  • 陈静、胡亚亚:《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网络直播平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探析——以一直播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8期。
  • 曾一昕、何帆:《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特点分析与规范治理》,《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第6期。
  • 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 张淑华、苗彩霞、杨吉儿,等:《网络直播受众的心理及行为研究》,《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
  • 严梦音:《虚拟与真实:青少年游戏玩家自我认同感的寄托——一项网络民族志的研究》,《科教文汇》2016年第7期。

网络直播场域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与规范治理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1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引言
  • 二 研究现状
    1. (一)网络暴力与网络直播中的网络暴力
      1. 1.网络暴力
      2. 2.网络直播中的网络暴力
    2. (二)场域理论和网络直播的场域
      1. 1.资本与社会资本
      2. 2.惯习与社会规训
      3. 3.场域自主化
    3. (三)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
  • 三 研究设计
    1. (一)基础理论与研究问题
      1. 1.场域理论
      2. 2.研究问题
    2.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 1.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
      2. 2.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结果
    1. (一)网络暴力发生的环境
      1. 1.参与式观察
      2. 2.浸入式调查
      3. 3.深度访谈
    2. (二)网络暴力的发生主体
      1. 1.参与式观察
      2. 2.浸入式调查
      3. 3.深度访谈
    3. (三)网络暴力的呈现方式
      1. 1.参与式观察
      2. 2.浸入式调查
      3. 3.深度访谈
    4. (四)网络暴力的后果及影响
      1. 1.参与式观察
      2. 2.浸入式调查
      3. 3.深度访谈
  • 五 结论与讨论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