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

摘要

本文基于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因素入手,分析了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认为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被动次生特征。

关键词

作者

刘爱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硕士。曾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科学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 余篇。主编专著教材5 部,代表作有《科学社会学导论》和《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多项。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84页。
  • 周其厚:《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第21~22页。
  •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181~182页。
  •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第25页。
  • 《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地质出版社,2001,第41页。
  • 纪辛:《矿业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5、27~49页。
  • 《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44页。
  • 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第65、84~93页。
  • 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新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8~9页。
  • 吴剑杰:《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86页。
  • 阎永增:《唐廷枢与开平煤矿事略》,《唐山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第20页。
  • 卢嘉锡、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第486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483~550页。
  • 艾素珍:《清代出版的地质学译著及特点》,《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1期,第23页。
  • 华衡芳:《金石识别·序》,江南制造局,1871。
  • 吴凤鸣编著《世界地质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第237~273页。
  • 张以诚:《大厦百年自夯基——漫话我国自办地质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国土资源》2003年第5期,第48页。
  • 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第244~245页。
  •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273、490、988~989页。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地学卷》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13页。
  • 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言,第2页。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7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政治上被动的门户开放导致西方近代地质学输入中国
    1. (一)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传播近代地质学知识
    2. (二)西方传教士创建书馆翻译地质学书籍
  • 二 经济需求是推动近代地质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1. (一)经济需求刺激外国资本兴办近代矿业企业
    2. (二)国外学者的地质考察为近代地质学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实践基础
  • 三 军事上的发奋图强是中国近代地质学传播的催化剂
    1. (一)发展军事工业的需要,促使洋务派致力于建立本国的矿业工业基地
    2. (二)晚清近代矿业企业技术落后、依赖外国的状况急需本土地质学人才
  • 四 文化和教育上的整合是近代地质学知识传播的助推器
    1. (一)派遣留学生
    2. (二)引进外国学者和工程师
    3. (三)自主兴办地质教育
    4. (四)学制改革促进近代地质学教育在中国的初步系统化
    5. (五)晚清学制改革大大促进了地质教育实践的开展
  • 五 地质学学术建制的初步形成,为地质学的中西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 结语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