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自媒体公众号的情感卷入策略与责任问题研究

摘要

基于营利性的考量,自媒体公众号往往通过唤醒负面情绪的方式来增强公众点赞、评论、转发的欲望;而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中,自媒体这一“情感卷入”行为恰好起到舆论动员的作用。本研究以“江歌案”和“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例,运用话语分析法,旨在探究自媒体公众号“情感卷入”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自媒体公众号通过“二元对立”的身份和“影像化”的情境,划分集体边界;再借助于标题、关联故事及归因策略营造叙事氛围,从而构建集体认同感。然而,在当前热点事件的传播中,自媒体公众号未能完全肩负好舆论动员这一媒体责任,这一方面要求自媒体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牢记媒体人身份;同时,也需要专业媒体对传播环境进行全盘监测,以保证事件处于正常的发展轨道。

作者

江可凡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匡文波:《微信PK微博:谁更“凶猛”?》,《人民论坛》2013年第22期。
  • 杨军:《论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 党明辉:《公共舆论中负面情绪化表达的框架效应——基于在线新闻跟帖评论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
  • 徐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不同认识和情感卷入下的传播效果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 金志成、周象贤:《受众卷入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 易前良、孙淑萍,《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5期。
  •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59页。
  • 高春芽:《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 孙玮:《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学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 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 白淑英、肖本立:《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刊)》2011年第5期。
  • 严利华、高英波:《从个案激情、话语互动到公共理性——基于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当代传播》2015年第1期。
  • 刘建明:《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6期。
  • 李红、董天策:《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 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省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 邓建国:《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 白羽、武文颖:《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新闻舆情分析——以新浪网“方寸之间,世纪之战”专题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4期。
  • 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

自媒体公众号的情感卷入策略与责任问题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1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1. (一)情感卷入的研究现状
    2. (二)媒体情感的动员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1.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2. (二)研究对象
    3. (三)样本选取
    4. (四)案例概述
      1. 1.江歌被杀案
      2. 2.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 四 策略分析
    1. (一)划分集体边界
      1. 1.“二元对立”的身份构建
      2. 2.“影像式”的情境构建
    2. (二)构建集体认同感
      1. 1.“情绪化”的标题
      2. 2.关联故事的补充
      3. 3.归因策略
  • 五 问题分析
  • 六 提出建议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