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监管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迅速,在中央有效的债务监管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基本可控。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地方政府各类违法违规的融资行为不断增多,导致所谓隐性债务风险开始攀升。为此,中央和财政部门已经着手进行隐性债务问责与监控制度建设,各地纷纷采取相应的化债措施来抑制隐性债务增长。基于对现有隐性债务问题的分析,从不确定思维和行为主义出发,加快进行财税、投融资、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偿债基金制度等方面给出未来隐性债务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

作者

王志刚 ,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研究员、财政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财税政策评估、数字经济、数字财政。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成因及界定》,《中国审计报》2017年10月18日。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结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第四条磋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2017年8月15日,https://www.imf.org/zh/news/articles/2017/08/15/pr17326-china-imf-executive-board-concludes-2017-article-iv-consultation。
  •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公共债务管理新思维:从制度约束转向行为约束》,《中国财经报》2017年7月4日。
  • 刘尚希:《精准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中国财经报》2018年8月28日。
  • 杜浩鹏:《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借鉴》,《财会学习》2018年11月25日。
  •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监管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6.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文献综述
  • 二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核算口径、确认与计量
    1. (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出现
    2. (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口径的变迁:从政府性债务到隐性债务
      1. 1.政府性债务
      2. 2.隐性债务管理
      3. 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估计
  • 三 地方隐性债务成因及监管实践
    1. (一)地方隐性债务成因
      1. 1.财政体制
      2. 2.行政体制
      3. 3.债务限额管理制度
      4. 4.金融分权
    2. (二)地方隐性债务监管实践
      1. 1.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加快下拨进度,降低隐性债务发生的概率
      2. 2.以有效问责来强化预算硬约束
      3. 3.严格项目审核
      4. 4.健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监测体系
      5. 5.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出台化债方案
  • 四 地方隐性债务管理改革方向
    1. (一)基本原则
      1. 1.谁举债、谁负责
      2. 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需要协同推进
      3. 3.分类、分阶段逐步化解
    2. (二)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政策建议
      1. 1.要以不确定思维来处置债务风险
      2. 2.财税、投融资、行政体制改革是治本之策
      3. 3.隐性债务控制不能急刹车,允许地方保留一定程度的融资创新空间
      4. 4.建立偿债基金制度,构建隐性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5. 5.督促地方做好投融资项目规划
      6. 6.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
      7. 7.强化财政与金融协同监管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