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黟县模式”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要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重要探索,黟县积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政府统领为中心,以绿色发展和系统治理为方针,以基层制度创新、‘生态+’多业态、全民参与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黟县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黟县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同时,黟县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作者

范和生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协会理事、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计生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10部,主编教材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在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余篇。《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研究》《中国应怎样认识拉美》《“中等收入陷阱”,本身就是理论陷阱?》《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拓展与治理创新》《中国对拉美大国的外交战略逻辑》等论文被广泛转载、传播和引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等纵向课题8项,主持省、市、县各类横向课题30多项,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二等奖1项、优秀皮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安徽省社科界第十五届、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等各类科研奖项近20项。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政治社会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消费社会学。
耿言虎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荷〕阿瑟·莫尔、〔美〕戴维·索南菲尔德:《世界范围的生态现代化》,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11。
  • 董战峰、李红祥、葛察忠、王金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宏观思路及框架分析》,《环境保护》2015年第19期。
  •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2013年第1期。
  • 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 陶国根:《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2期。
  •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境保护》2014年第2期。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黟县模式”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5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黟县基本概况及生态文明建设成绩
  • 二 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1. (一)实施县域空间功能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布局
    2. (二)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提升绿色生态屏障
    3. (三)建立水资源管理“河长制”,推进污染治理与水源保护
    4. (四)以“五控”措施为主要抓手,实现空气污染源头治理
    5. (五)坚持防治结合主导原则,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6. (六)打造“五黑”系列特色产品,促进生态农业迅猛发展
    7. (七)推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有效保护古村落古建筑
  • 三 生态文明建设“黟县模式”的经验
    1. (一)发挥政府统领作用,统筹推进生态建设
    2.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3. (三)坚持系统治理导向,统筹改善全域环境
    4. (四)探索基层制度创新,提升环境整治效果
    5. (五)利用生态资本优势,打造“生态+”多业态
    6. (六)借力地方社会传统,激发民众环保动力
  • 四 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突破
    1. (一)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
      1.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2. 2.保持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的压力较大
      3. 3.生态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效果还未完全体现
      4. 4.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尚显不足
      5. 5.推进生态建设效果的后续保障措施力度有待加大
      6. 6.居民的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
    2. (二)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方向
      1. 1.强化机制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机制
      2. 2.强化理念指引,构建不同主体绿色发展的理念
      3. 3.强化利益共享,完善区域和主体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4. 4.强化产业引领,做大做强特色生态产业
      5. 5.强化风险防范,及时跟进新的环境污染源
  • 五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