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关键词

作者

周晓虹 ,1957年生于杭州。2001年起曾先后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研究》《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等著译作30余部,其中《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20年由英国罗特里奇出版公司分上下卷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江苏社科名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阿古什,戴维,1985,《费孝通传》,北京:时事出版社。
  • 巴尔诺,1988,《文化与人格》,周晓虹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布莱希特,1990,《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杨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费孝通,1986,《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1999,载《费孝通文集》第一至十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 费孝通,2001,载《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 费孝通,2013a,载方李莉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费孝通,2013b,《再谈人的研究在中国》,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费孝通、张之毅,2006,《云南三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费正清、费维恺主编,199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费正清主编,199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甘阳,1994,《〈江村经济〉再认识》,《读书》第10期。
  • 沟口雄三,1996,《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原名《以中国为方法》),李甦平、龚颖、徐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洪长泰,2015,《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董晓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华勒斯坦等,1997,《开放社会科学》,刘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吉尔兹,克利福德,2004,《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金耀基,2002,《社会学的中国化:一个社会学知识论的问题》,《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瞿同祖,1937,《中国封建社会》,上海:商务印书馆。
  • 柯文,1989,《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
  • 李达,1957,《批判费孝通的买办社会学》,北京:《哲学研究》第5期。
  • 李培林,2008,《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
  • 林耀华,1989,《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刘豪兴,1996,《农工之间——江村副业六十年的调查》,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 毛泽东,196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 芮德菲尔德,2013,《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王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孙本文,2012,《孙本文文集》第一至十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吴文藻,2010,“《社会学丛刊》总序”,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北京:商务印书馆。
  • 杨清媚,2010,《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张江华,2015,《“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社会》第4期。
  • 赵旭东,2003,《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周晓虹,1998,《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周晓虹,2010a,《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社会学研究》第2期。
  • 周晓虹,2010b,《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学术月刊》第9期。
  • 周晓虹,2012,《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第3期。
  • 佐佐木卫,2000,《亚洲社会变动理论的可能性——重读费孝通著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 Bruckermann,Charlotte & Feuchtwang,Stephan. 2016.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aChina as Ethnographic and Theoretical Critique. New Jersey:Imperial College Press.
  • Faris,Robert E.L. 1967. Chicago Sociology:1920-1932. Californi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 Freedman,Maurice. 1979/1962. “Sociology in China:a Brief Survey”,in G.William Skinner(ed.),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Hamilton,Gary & Wang,Zheng. 1992. “Introduction:Fei Xitong and the Beginnings of a Chinese Sociology”,in Fei Xiaotong(ed.),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Hsu,F.L.K. 1949.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Leach,Edmund Ronald. 1982. Social Anthro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Hara,Albert R. 1961.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6(2):928-929.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8.3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