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从“差序格局”到“美美与共”

关键词

作者

仇立平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社会》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重庆大学出版社《万卷方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工会研究会顾问、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协会顾问等。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80年、1981年分别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办的全国社会学第一期和第二期暑期讲习班。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与分层、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研究等。曾从事家庭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研究。出版学术论文多部,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物,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相关论著有《上海大学的发展报告》《发展与评估》《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贝拉等,2011,《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占江、包智明,2015,《“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道金斯,1998,《自私的基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费孝通,1993,《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乡土重建》,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 费孝通,2002,《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群言》第9期。
  • 费孝通,2003,《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笔谈)》,《文史哲》第3期。
  • 费孝通,2009,《“美美与共”和人类和平》,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试论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载《费孝通全集》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推己及人》,载《费孝通全集》第十六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2009,《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郭圣莉,2006,《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贺麟,1996,《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
  • 贺雪峰,2006,《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 金耀基,1995,《中国人的“公”、“私”观念》,载乔健、费孝通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柯卫、马作武,2009,《杨朱思想的法学解读》,《法学评论》第3期。
  • 李猛,2010,《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第5期。
  • 李友梅,2010,《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社会学研究》第4期。
  •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廉如鉴,2010,《“差序格局”概念中三个有待澄清的疑问》,《开放时代》第7期。
  • 廉如鉴、张岭泉,2009,《“自我主义”抑或“互以对方为重”——“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的一个尖锐分歧》,《开放时代》第11期。
  • 刘小枫、陈少明,2006,《回想托克维尔》,北京:华夏出版社。
  • 吕思勉,2005,《先秦学术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潘乃谷,2000,《潘光旦释“位育”》,《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 瞿同祖,198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
  • 苏国勋,2006,《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社会学研究》第2期。
  • 孙立平,2004,《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田毅鹏,2009,《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涂尔干,埃米尔,2013,《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托克维尔,阿历克西·德,1992,《旧制度和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王斯福,2009,《社会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开放时代》第3期。
  • 魏斐德,1999,《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载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吴敬琏,2012,《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重危险是权贵资本主义》,《领导文萃》第7期。
  • 小浜正子,200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熊万胜等,2012,《个体化时代的中国式悖论及其出路》,《开放时代》第10期。
  • 杨国枢,2005,《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载《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杨善华、侯红蕊,1999,《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宁夏社会科学》第6期。
  • 翟学伟,2009,《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 张虎祥、仇立平,2016,《中国社会治理的转型及其三大逻辑》,《探索与争鸣》第10期。
  • 张江华,2010,《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社会》第5期。
  • 周飞舟,2015,《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社会》第1期。
  • Kim Chong Chong. 2003. “Egoism in Chinese Ethics”,in A.S.Cua(eds.)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New York:Routledge.

从“差序格局”到“美美与共”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3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