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精神疾病康复的实践与理论发展

关键词

作者

高万红 ,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20多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精神疾病康复的实践与理论发展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0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对精神疾病认识和服务的演变
    1. 一 古代社会:精神疾病是“异常”和“超自然”现象
    2. 二 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精神疾病是自然因素导致的
    3. 三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与超自然之争
    4. 四 18世纪以后:科学至上及人道主义兴起
      1. (一)早期精神病院的出现:隔离而非治疗
      2. (二)精神病院的改革:道德疗法的兴起
    5. 五 19世纪后半叶:道德治疗衰败,医学主导的监管治疗兴起
    6. 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去机构化”运动与社区康复
      1. (一)“去机构化”运动
      2. (二)社区康复的兴起
    7. 七 21世纪:从一种疾病到一种状态
  • 第二节 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理论
    1. 一 影响精神疾病产生的因素
      1. (一)生物因素
      2. (二)心理因素
      3. (三)环境因素
      4. (四)文化因素
    2. 二 社区照顾理论
      1. (一)社区照顾兴起的背景
      2. (二)社区照顾的含义
      3. (三)社区照顾的原则
    3. 三 个案管理的理论
      1. (一)个案管理概念的源起
      2. (二)个案管理的内涵
      3. (三)个案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4. 四 优势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康复理论
      1. (一)复原理论(Recovery theory)
      2. (二)抗逆力理论(Resilience Theory)
      3. (三)家庭抗逆力理论
    5. 五 对精神疾病的诠释与介入取向
    6. 六 精神疾病康复服务的模式
      1. (一)现代医学模式VS.传统医学模式
      2. (二)能耐取向VS.缺陷取向
      3. (三)以沟通和理解为本VS.以工具理性为本
      4. (四)复原模式VS.医学模式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