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康复的行动

关键词

作者

高万红 ,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20多篇。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康复的行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8.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过程
    1. 一 问题的提出
    2. 二 青少年抑郁症的理论和康复
      1. (一)青少年抑郁症的理论
      2.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的研究
      3.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3. 三 研究的理论框架
      1. (一)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 (二)研究的理论指导:抗逆力理论
      3. (三)研究框架
    4. 四 个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抗逆力建构过程
      1. (一)个案简介
      2. (二)服务对象抗逆力的建构过程
    5. 五 研究结论
      1. (一)优势取向的抗逆力理论能有效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康复服务中
      2. (二)抗逆力建构过程中的主要原则
  • 第二节 分裂与整合:精神分裂者的康复服务
    1. 一 背景
    2. 二 个案的生命历程
      1. (一)幼儿期
      2. (二)童年期
      3. (三)青少年期
      4. (四)发病
    3. 三 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理论
    4. 四 自我分裂的过程
      1. (一)沉积期:压力的积累与应对
      2. (二)患病期
    5. 五 康复过程
      1. (一)参加康复会所,自我在接纳和尊重的环境中逐渐长大
      2. (二)发挥服务对象的强项和潜能,重塑自我和超我
      3. (三)在参与社区生活中展示自我
    6. 六 反思
    7. 七 结语
  • 第三节 能耐为本视角下的精神障碍者积极自我意识的建构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一)住院患者的自我意识不良是一个普遍现象
      2. (二)生物医学治疗模式强化了住院患者的不良自我意识
      3. (三)家属的态度也强化了精神病患者不良的自我意识
    2. 二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2. (二)能耐为本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理论
    3. 三 研究的基本框架
      1. (一)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 (二)行动研究的路径
    4. 四 患者积极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
      1. (一)客观认识疾病,减轻恐惧和不安
      2. (二)接纳自己,发现自身内在的需求与力量
      3. (三)置身群体与社会,促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可持续发展
    5. 五 效果评估
      1. (一)身体意识上:能较为平和地对待精神疾病和自身生理状况
      2. (二)心理意识上:能自我接纳与肯定
      3. (三)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意识上:能够被“正常化”对待,有积极的社会参与
    6. 六 反思
      1. (一)实现从服务为主导到以需求为主导的转变
      2. (二)注重患者适应和复原能力的调动
      3. (三)参与社会生活是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4. (四)鼓励精神障碍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计划的策划与实施
      5. (五)满足精神障碍者多样的需求要有多个专业团体的协作
      6. (六)精神科社工服务需要延伸到社区
  • 第四节 重构长期住院精神障碍者的社会支持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一)长期住院精神障碍者的社会支持非常薄弱
      2. (二)社会支持是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基础
    2. 二 主要概念界定与服务的理论指导
      1. (一)社会支持
      2. (二)社会支持理论
      3. (三)复原理论
    3. 三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 (一)目的
      2. (二)内容
      3. (三)方法
      4. (四)研究地点
    4. 四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特点
      1. (一)以医缘支持和亲缘支持为主
      2. (二)病友支持较弱,缺乏稳定性
      3. (三)渴望他者支持,但缺乏求助行为
    5. 五 重构患者社会支持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1. (一)开展家庭服务,提升亲缘支持
      2. (二)改善医患关系,使医缘支持发挥更大作用
      3. (三)提升病友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6. 六 反思与建议
      1. (一)重构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需要国家的有关制度作为保障
      2. (二)尽快在精神病院中建立并落实精神科社会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社会支持
      3. (三)精神科社工(包括实习生)要和医生护士合作,将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延伸到社区
      4. (四)社会支持的建构要从患者的需求和兴趣出发,促进患者与病友、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生活连接,全面提升其社会支持
  • 第五节 精神障碍者的家属互助小组实践
    1. 一 背景
      1. (一)家属支持是影响精神障碍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2. (二)精神障碍者家属承担着沉重的照顾压力,亟须社会支持
      3. (三)家属服务是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2. 二 服务的理论指导
      1. (一)自我效能理论
      2. (二)系统理论
    3. 三 服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 (一)目标
      2. (二)内容
      3. (三)服务方法
    4. 四 小组工作过程
      1. (一)第一节:“缘聚你我”
      2. (二)第二节:“彼此共鸣”
      3. (三)第三节:“我们很重要”
      4. (四)第四节:“渡过难关”
      5. (五)第五节:“走出心牢”
      6. (六)第六节:“你我同行”
    5. 五 服务效果及评估
      1. (一)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心情变好,对人生的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
      2. (二)互助网络初步建立
      3. (三)生活态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4. (四)自我效能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5. (五)家属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初步建立
    6. 六 服务反思
      1. (一)在开展小组工作的同时,要增加对家属的个案服务
      2. (二)社会工作在构建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中的重点
      3. (三)减少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歧视
      4. (四)倡导男性家属承担更多的照顾责任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