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制

关键词

作者

李海青 ,男,1978年1月生,山东滨州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先后出版《权利与社会和谐》等个人专著10余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期刊发表文章近200篇,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中共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8.2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主体维度
    1. 一 执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应如何作为
      1. (一)必须科学理解与对待马克思主义
      2. (二)必须按照政党现代化的规律与要求转变现有的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减少自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障碍与体制障碍
    2. 二 学术精英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该如何作为
      1. (一)现实问题意识的缺失
      2. (二)研究倾向的非自主性
    3. 三 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
      1. (一)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群众实践出发而非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
      2. (二)立足群众实践,准确把握问题,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点
      3. (三)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
    4. 四 结语: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 第二节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民主机制
    1. 一 当前思想解放讨论的局限性
    2. 二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最终根据与动力在于更好地实现公民的利益
    3. 三 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是实现思想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
    4. 四 结论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需深化研究的三大问题
    1. 一 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
    2. 二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3. 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问题
    4. 四 结语
  • 第四节 哲学视域中的“实事求是”
    1. 一 实事求是在实践观上意味着要明确实践相对于理论的优先性
    2. 二 实事求是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明确承认
    3. 三 实事求是在主体论上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
    4. 四 实事求是在反映论上意味着要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