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

摘要

在现代性发展趋势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功能内容、功能重心、功能范围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凸显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性质。在多元文化传播的冲击下,传承场域公共性功能的凸显也呈现一些问题,如家庭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文化精神传承内容的缺失、公共性传承性质大于民族性。基于此,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强化传承场域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历史记忆传承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民族文化互动传播功能、强化传承场域的民间传承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

王云芳 黎橙橙 王云芳(1979—),女,湖北十堰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黎橙橙(1993—),女,广西桂林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黄玉琴:《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浙江大学》,2014。
  • 余压芳、刘建浩:《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 卢燕:《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2012。
  • 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 孙国军、陈怡:《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 栗志刚:《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民族》2010年第2期。
  •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 何承文、李少庆翻译整理《壮族排歌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1980。
  • 韦艺、黄炳春:《2007年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地税山歌台歌词选登汉语壮韵山歌》,《今日南国》2007年第8期。
  • 吴泽霖:《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何星亮:《文化功能及其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 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1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特质
    1. (一)公共文化空间
    2. (二)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特质
  • 二 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功能变迁
    1. (一)歌圩功能内容:由宗教功能转向世俗功能
    2. (二)歌圩功能重心:由精神层面转向物质层面
    3. (三)歌圩功能范围:由族群性转向公共性
  • 三 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困境
    1. (一)传承场域:家庭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
    2. (二)传承内容:文化精神的缺失
    3. (三)传承性质:公共性大于民族性
  • 四 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现代建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