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油腻”的产物:修辞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摘要

任何一类网络词语的传播与使用流行,是长期以来社会情感与价值观念积聚下的外在语言呈现,因此网络流行语也成为当今社会交往的重要互动方式。近年来,修辞化网络流行语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审美与情感的外化倾向。通过对典型网络热词“油腻”进行修辞话语分析,其意义生成过程再现了群体和代与代之间借助网络流行语进行意义协商与话语权力争夺,反映出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双重裹挟,有必要以媒介文化的视角进行再审视。

作者

李沙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第33-49页。
  • [2]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第77-80页。
  • [3]林纲:《海峡两岸网络新闻语篇流行语模因的互文性分析》,《新闻界》2015年第13期,第53-56页。
  • [4]曾润喜、魏冯:《“互联网+”缘何爆红?——基于网络流行语舆情表征的互文性解读》,《情报杂志》2016年第4期,第55-59页。
  • [5]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流行的基本理据的探讨——基于近三十年汉语流行语的考察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第89-96页。
  • [6]叶虎:《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论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第62-68页。
  • [7]曾一果、李立:《超文本奇观与符号游戏——对新媒体青年恶搞文化的媒介文本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18页。
  • [8]〔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第83-84页。
  • [9]向莲君:《话语与权力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小鲜肉”研究》,《新媒体与社会》2017年第1期,第192-202页。
  • [10]曹晋、徐璐、许一凡:《网络媒体“更年期”修辞与转型中国的市场经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44-152页。
  • [11]曹晋、徐婧、黄傲寒:《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阶级关系:以“绿茶婊”为例》,《新闻大学》2015年第2期,第50-59页。
  • [12]曹晋、徐婧:《网络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秩序重塑及阶层关系重构——以“屌丝”为例》,《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第26-31页。
  • [13]王佳鹏:《在狂欢感受与僵化结构之间——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青年的社会境遇与社会心态》,《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4期,第83-89页。
  • [14]王斌:《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何为与为何——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第69-73页。
  • [15]蒋建国:《油腻中年男的媒介呈现、认知标签与社会化戏谑》,《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期,第123-127页。
  • [1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423-430页。
  • [17]〔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第141-145、111-121、134-135页。
  • [18] Dahlberg,L.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urse: 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 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 [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1,4(4):615-633.
  • [19]胡泳:《众声喧哗 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225-230页。
  • [20]〔美〕欧文·戈夫曼:《污名 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3页。
  • [21]姚新亮:《污名 差异政治的主体建构及其日常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73页。

“油腻”的产物:修辞化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6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