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明清漳、卫交汇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摘要

明清两朝漳、卫两河交汇地的屡次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性作用的结果,漳河善淤、善徙、善决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多次改道与决口,进而导致交汇地点的变化。而明清两朝以漕运为国脉的政策,中央政府总是力图通过工程措施使漳河南流,在山东馆陶附近与卫河交汇以利漕运,漳河南行数百年的现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策略。漳、卫两河交汇不但为卫运河(卫河)、南运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在一定程度上还保障了国家漕运正常运转,而且对区域社会的农业、商业、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方面使卫运河、南运河河道通航能力加强,提高了漕船、商船、民船的通行效率,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和沿岸交通的便利,使沿线城市、城镇得以振兴与崛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不计其数的水患问题与省际、区域社会的争端与矛盾,给沿河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作者

郑民德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教授,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百人计划”与“光岳英才计划”,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主持或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聊城市社科重大项目、聊城市社科重点课题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担任《山东运河文化丛书》《运河名城聊城》《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运河志·人物》主编或副主编,在《明清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城市史研究》、《中国道教》、《中华文化论坛》、《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9项,其他奖励10余项。连续六年学校考核优秀,获学校嘉奖并记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采访。
李德楠 ,历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河工水利史以及环境变迁史。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明清漳、卫交汇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