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

摘要

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族群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顺应山川形变、流水趋向,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山地梯田稻作农耕文明。哈尼梯田景观集群包括:汇水的森林、聚人的村寨、储水的鱼塘、配水的沟渠、产粮的梯田等要素。独具特色的景观样态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使哈尼梯田具备稀有性、多样性、功效性、和谐性、美学性和宜人性等价值特性,因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重标准并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梯田稻作灌溉垦殖技术并非仅在红河水系南岸为梯田稻作族群所独有,但就其集中连片的规模性、农耕技术传承的历史经验性、人文意涵的丰富性而言,其在世界范畴内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故堪称世界多样性文化系统的重要资源板块之一。

作者

马翀炜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罗丹 ,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博士,社会学(生态人类学方向)在站科研博士后。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民族问题、西南族群关系、滇南红河哈尼梯田地方性知识与生态保护、哈尼文化及发展等相关研究。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在其他期刊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其他基金项目多项;参著图书3部。学术论文《相际经营与结社之道:滇南梯田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获云南省博士后科研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博士学位论文获评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21)。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2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