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作为“文化”变革动因的复制技术研究

关键词

作者

宋革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辑
张晓明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财政部中央文资办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文化政策研究,参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以及中央和地方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近年来,参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重大项目研究与开发,任北京邮电大学移动媒体和文化计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作为“文化”变革动因的复制技术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63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哲学溯源:从技术本体论,到技术认识论,再到文化技术方法论在复制技术域的展开
    1. (一)工业革命前,从技术本体论到康德抵达的技术认识论边缘
    2. (二)工业革命后,马克思开启了技术认识论时代
    3. (三)文化技术方法论在复制技术域的展开
      1. 1.本雅明将其文化技术方法论研究“域定”于复制技术,并分析了该域的第一次结构深化——从人工复制到机械复制
      2. 2.麦克卢汉分析了复制技术域的第二次结构深化——“新组件”电拟复制
      3. 3.莱文森分析了复制技术域的第三次结构深化——“新组件”数字复制
  • 二 历史梳理:以复制技术域的演进为线索,看现代文化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1. (一)“人工复制”与前现代供养制阶段
    2. (二)“机械复制”与文化产业阶段
    3. (三)“电拟复制”与地缘文化产业阶段
    4. (四)“数字复制”与全球文化产业阶段
  • 三 经济启示:如何在“数字复制”与全球文化产业阶段,令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蛙跳”
    1. (一)“两种机会窗口”理论:“蛙跳”机遇在新兴技术体系所供“窗口”(域结构深化早期)
    2. (二)“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人工、数字复制两个阶段的内容及“规模”等
    3. (三)“价值链”理论:生产性、消费性文化服务业价值链应水平最大化、垂直最小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