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农村共同体何以维系:社区意识的进路

摘要

现代性的冲击使农村失去了其原有的样态,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剧以及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着原始的农村共同体,而社区意识是农村共同体的核心和关键。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社区意识角度出发探讨农村共同体的发展变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村社区共同体仍然存在,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第二,村民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是农村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和结果;第三,社区意识对培育和维系农村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最后探讨了当代农村社区的治理问题。

作者

许磊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包晓霞,1997,《“落地生根”还是“落叶归根”——移民的社区意识探析》,《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 鲍曼,2003,《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曹立前、尹吉东,2016,《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经济》第11期。
  • 常明杰,2016,《由碎片到整体:农村社区化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农村经济》第8期。
  • 陈友华、佴莉,2016,《社区共同体困境与社区精神重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
  • 单菁菁,2006,《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6期。
  • 费孝通,2011,《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
  • 富永健一,1992,《社会学原理》,严立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高鉴国,2005,《社区意识分析的理论建构》,《文史哲》第5期。
  • 贺雪峰,2013,《新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江涛,2007,《乡村共同体的衰落——从赣南山区自然村庄的消亡看农村社区的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郎友兴,2016,《村落共同体、农民道义与中国乡村协商民主》,《浙江社会科学》第9期。
  • 李国庆,2005,《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社会学研究》第6期。
  • 李培林,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李伟民,1996,《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梁漱溟,2011,《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卢成仁,2015,《流动中村落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中缅边境村落的流动与互惠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 卢璐、许远旺,2012,《建构认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意识的生长》,《学习与实践》第4期。
  • 闵学勤,2014,《社区的社会如何可能——基于中国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 齐美尔,2009,《货币哲学》,许泽民译,贵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 桑志琴、夏少昂,2013,《社区意识:人际关系、社区嵌入与社区满意度——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调查》,《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
  • 滕尼斯,1999,《共同体和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田毅鹏,2014,《作为“共同体”的单位》,《社会学评论》第6期。
  • 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
  • 汪火根,2011,《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及其重构》,《重庆社会科学》第10期。
  • 王处辉、朱焱龙,2015,《社区意识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意义——基于天津市H和Y社区的考察》,《社会学评论》第1期。
  • 王甫勤,2016,《新生代与传统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 王亮,2006,《社区意识——社区共同体的灵魂》,《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
  • 文哲民,2009,《充权与民主:农村社区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现代经济》第5期。
  •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吴小英,2017,《流动性:一个理解家庭的新框架》,《探索与争鸣》第7期。
  • 吴晓燕、赵普兵,2014,《“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与转型》,《理论探讨》第2期。
  • 徐延辉、史敏,2016,《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学习与实践》第2期。
  • 杨敏、王建民,2009,《在社区建设中重铸社区认同》,《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 翟学伟,1993,《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会学研究》第4期。
  • 张康之、张乾之,2012,《共同体的进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荣,2015,《从网络狂欢看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共同体与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2期。
  • 张以明,2007,《走向实践的共同体——论现代性的反思性重建》,《现代哲学》第4期。
  • Anderson,M.R.2009.“Beyond Membership: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31(4).
  • Babajanian,B.V.2008.“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ost-Soviet Armenia: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60(8).
  • Maitland,I.199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cMillan,D.W. & Chavis,D.M.1986.“Sense of Community:A Definition and Theory.” 14(6).
  • Putnam,R.,R.Leonardi,& R.Nanetti.1993..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Whitham,M.M.2012.“Community Connections: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Success.” 27(2).

农村共同体何以维系:社区意识的进路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5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文献回顾
    1. (一)共同体的概念及发展演进
    2. (二)社区意识的相关研究
    3. (三)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1.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 (二)变量测量
      1. 1.自变量的测量
      2. 2.因变量的测量
  • 三 研究发现
    1. (一)农村社区意识现状
    2. (二)农村社区意识的影响因素
      1. 1.社会经济地位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2. 2.居住时长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3. 3.外出务工经历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4. 4.社会信任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 四 结论与讨论
    1. (一)农村共同体仍然存在,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2. (二)社区意识对培育和维系农村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3. (三)村民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是农村共同体建立的条件和结果
    4. (四)共同体与农村社区治理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