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安徽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与试点研究

摘要

为了探析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服务的效果,作为国家科普能力监测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前期安徽省“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工作情况调查”项目的大样本数据和研究结论,对全省的科技创新主体展开后续的科普服务评价试点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和指标体系前测等,最终形成了一套包含科普基础投入、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与科技示范场所、科普培训与奖励等四个方面的三级指标评估体系、问卷及工作手册。采用了专家打分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赋值和评分方案确定。参照安徽省创新型城市的排名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八个技术领域类别,选取了黄山、阜阳和芜湖的共32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问卷+深度访谈”的形式,得到高新技术企业科普服务效果的评估调查情况。

作者

汤书昆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知识管理。
李宪奇
郑久良
郑斌
郭延龙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安徽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与试点研究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0.59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研究概述
    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 1.研究背景
      2. 2.研究目的
    2. (二)关键概念界定
      1. 1.科技创新主体
      2. 2.高新技术企业
      3. 3.企业科普
      4. 4.科普绩效
    3. (三)调查内容
      1. 1.进一步分析前期数据调查结果,提炼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估的关键要素和框架
      2. 2.构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三级指标体系,确立系统性的测量模型
      3. 3.完成安徽省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的测量评估,形成试点评估分析报告和数据库平台
      4. 4.结合科普服务试点评价的突出问题,开展科普服务提升的策略研究
    4. (四)调查方法和评估工具
    5. (五)调查对象与样本结构
    6. (六)调查启示
      1. 1.调查样本的到达渠道设计与推动资源落实非常关键
      2. 2.科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如何可以有效进行科普评估很关键
  • 二 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普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成就
    1. (一)科普基础投入
      1. 1.科普部门或机构
      2. 2.科普经费
    2. (二)科普活动
      1. 1.创新成果科普活动
      2. 2.科普咨询交流活动
    3. (三)科普设施与科技示范场所
      1. 1.科普设施与平台
      2. 2.科技荣誉
    4. (四)科普培训与奖励
      1. 1.员工参与科普培训
      2. 2.科普人才激励
  • 三 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普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一)B2C企业获得用于科普活动的政府财政拨款不足
    2. (二)高新技术企业亟须提高设立科普部门或机构的关注度
    3. (三)高企科普部门或产品科普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不够优化
    4. (四)企业的科普专项资金需要专款专用,花小钱办大事
    5. (五)企业与高校间的创新成果交流需要政策支持
    6. (六)研学旅游有很高的潜力成为高企创新科普模式的突破口
    7. (七)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未在高新技术企业充分扩展
    8. (八)科技示范场所数量少,科技示范力量薄弱
    9. (九)自媒体平台运营力度不足,科普宣传效果差
  • 四 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普服务工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1. (一)安徽达尔智能有限公司“产学研融合”发展科普新模式
      1. 1.基本情况
      2. 2.相关做法
    2. (二)芜湖瑞思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厅+峰会+高校结合模式”
      1. 1.基本情况
      2. 2.相关做法
    3. (三)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硬核科技”和“软性普及”
      1. 1.基本情况
      2. 2.相关做法
    4. (四)安徽聚力粮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层精准”科普模式
      1. 1.基本情况
      2. 2.相关做法
    5. (五)安徽祁门红茶叶有限公司“研学旅游”体验式科普模式
      1. 1.基本情况
      2. 2.相关做法
  • 五 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普服务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1. (一)扩大企业科普调查规模,优化企业科普评估方案与工作路径
    2. (二)树立正确的企业科普活动开展观念,梳理政府、科协与企业关于经费投入的恰当关系逻辑
    3. (三)明确企业科普的责任主体,完善企业内部科普机构的制度建设
    4. (四)加强企业科普激励机制建设
    5. (五)企业需探索新型的科普方式,如加强新媒介和智能技术科普工作、探索众包和融合创新的科普传播形式等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