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关键词

作者

马戎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 (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族际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等。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论语·孟子》,2000,刘宏章、乔清举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爱汉者(郭实猎 Karl Gützlaff,也译作郭士立、郭实腊)等编纂,1997[1933-193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黄时鉴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 常宝,2012,《蒙古地区近当代“民族”(ündüsüten)概念及其社会认同》,《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25期,第1-8页。
  • 陈建明,2010,《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宗教学研究》第4期,第142-149页。
  • 陈天华,2002[1903],《猛回头·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
  •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冯客(Frank Dikötter),1999,《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葛兆光,2011,《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北京:中华书局。
  • 顾颉刚,1939,《“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益世报》1月1日《星期评论》。
  • 黄兴涛,2017,《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研究》,香港:三联书店。
  • 金观涛、刘青峰,2009,《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李大龙,2017,《从夏人、汉人到中华民族——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轨迹的考察》,《中国史研究》第1期,第13-22页。
  • 梁启超,1989[1896a],《变法通议·论译书》,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第64-76页。
  • 梁启超,1989[1896b],《变法通议·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第77-83页。
  • 梁启超,1989[1897a],《春秋中国夷狄辨序》,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第48-49页。
  • 梁启超,1989[1897b],《大同译书局叙例》,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第57-58页。
  • 梁启超,1989[1899a],《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第61-67页。
  • 梁启超,1989[1899b],《论学日本文之益》,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第80-82页。
  • 梁启超,1989[1901a],《中国史叙论》,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12页。
  • 梁启超,1989[1901b],《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3-22页。
  • 梁启超,1989[1902a],《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七,北京:中华书局,第1-104页。
  • 梁启超,1989[1902b],《新史学》,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第1-31页。
  • 梁启超,1989[1903],《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第67-89页。
  • 梁启超,2001[1936],《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
  • 林惠祥,1993[1936],《中国民族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 林则徐,2004[1838],《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载杨国桢选注《林则徐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3-96页。
  • 林则徐,2004[1839],《谕英吉利国王檄》,载杨国桢选注《林则徐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0-105页。
  • 林则徐,2002[1839-1840],《四洲志》,北京:华夏出版社。
  • 刘禾,2002,《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 刘禾,2009,《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 鲁凡之,1988,《中国发展与文化结构》,香港:集贤社。
  • 里亚·格林菲尔德,2010,《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 吕思勉,1996[1934],《中国民族史》,北京:东方出版社。
  • 茅海建,2011,《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
  • 彭英明,1985,《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民族研究》第2期,第5-11页。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0,《辞源》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 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 沈松侨,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第1-77页。
  • 孙隆基,2004,《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孙中山,2011[1894],《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檀香山兴中会盟书》,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19-20页。
  • 孙中山,2011[1895],《香港兴中会章程》,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1-24页。
  • 孙中山,2011[1897a],《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87-106页。
  • 孙中山,2011[1897b],《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172-174页。
  • 孙中山,2011[1903a],《支那保全分割合论》,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18-224页。
  • 孙中山,2011[1903b],《在檀香山正埠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27页。
  • 孙中山,2011[1905],《“民报”发刊词》,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第288-289页。
  • 孙中山,2011[1906],《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第296-318页。
  • 孙中山,2011[1912a],《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讲》,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第318-329页。
  • 孙中山,2011[1912b],《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第1-3页。
  • 孙中山,2011[1913],《在日本日华学生团欢迎会的演讲》,载《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0-21页。
  • 孙中山,2011[1923a],《中国国民党宣言》,载《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第1-4页。
  • 孙中山,2011[1923b],《中国国民党党纲》,载《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第4-5页。
  • 孙中山,2011[1924],《三民主义》,载《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第183-427页。
  • 汤志钧编,1981,《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
  • 汪帅东,2017,《滋萌与骤兴: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流变考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4期,第62-67页。
  • 王彬彬,1998,《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
  • 王柯,2014,《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政大出版社。
  • 王柯,201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王柯,2017,《消失的“国民”——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王平,2017,《反思与检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规范化的若干基本问题》,《思想战线》第3期,第56-62页。
  • 王韬,1959[1882],《韜园文录外编》,北京:中华书局。
  • 王桐龄,2010[1934],《中国民族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 吴忠信,1953,《西藏纪要》,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 肖志钦、肖建安,2003,《利玛窦及其对中国翻译史的贡献》,《娄底师专学报》第4期,第33-35页。
  • 萧子显,1972,《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
  • 牙含章,1986,“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第302-304页。
  • 严复,1986[1895],《原强》,载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第5-31页。
  • 严复,2002[1896],《天演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 杨度,1960[1902],《“游学译编”叙》,载张柟、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第247-261页。
  • 殷海光,1988,《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雨尘子,1960[1903],《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载张柟、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第343-348页。
  • 湛中和,2010,《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第128-131页。
  • 张廷玉,1972,《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 张之洞,2002[1898],《劝学篇》,北京:华夏出版社。
  • 张植荣,1994,《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郑观应,2002[1894],《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
  • 郑振铎编选,2002[1937],《晚清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
  • 周岩编校,2013,《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汇编》(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邹容,2002[1903],《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
  • Kedourie,Elie,1960,Nationalism,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Publisher.
  • Smith,Anthony,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1.3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近代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观念逻辑、表述话语和行为规则
  • 二 19世纪西文与中文词语的互译
  • 三 日文词语成为中国引进西方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
  • 四 因“夷”字不同译法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
  • 五 “种族”“民族”等词的引入
    1. 1.汉文历史文献中的“民族”
    2. 2.19世纪汉文文献中的“民族”“种族”
    3. 3.作为族类的“民族”和作为国族的“民族”
    4. 4.如何构建中国:全体中国人的国族还是狭隘的汉人民族国家
    5. 6.“民族”概念被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
    6. 7.中国其他民族话语体系中“民族”概念的演变
  • 结束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