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析“NP抽象+中”构式中“中”的虚化及附缀特征

摘要

在“气息中”“本性中”“思想中”等抽象名词与“中”相结合组成的构式中,后附于非实体名词的方位词“中”表现了独特的用法。本文以结构式“NP抽象+中”为研究对象,对方位词“中”的特征进行探讨:(1)语义泛化,表示抽象的、虚化的空间概念;(2)结构错配,在语音上“中”依附于前项抽象名词,在句法层次上管控前面的成分;(3)语音弱化,不再承担逻辑重音。

作者

杨义良
张斌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现代汉语语法、第二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储泽祥,2004,《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中国语文》第2期。
  • 邓芳,2006,《方位结构“X中/里/内”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丁晓慧,2014,《方位词“里”“中”的比较及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方经民,1987,《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语言研究》第2期。
  • 方经民,《2004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付宁,2009,《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冯旺利,2000,《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学术界》第2期。
  • 黄芳,2007,《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黄芳,2006,《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及认知解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李福印,2008,《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李先银,2012,《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良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 李云,2007,《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容器隐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刘丹青,2008,《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吕叔湘,1965,《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中国语文》第3期。
  •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 刘晓梅,2012,《方位成分“中”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原因》,《长江学术》第4期。
  • 陶氏何宁,2000,《对N/NP+L中L的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唐雯娟,2014,《方位结构“X+里/内/中”的偏误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王珏,2001,《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邢福义,1996,《方位结构“X里”和“X中”》,《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姚占龙,1999,《方位词“里、内”的方位表达及其范畴化》,《汉语学习》第6期。
  • 杨辉,2007,《“里”、“内”、“中”、“外”的方位意义及组配关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杨江,2007,《方位词“里”“中”“内”的语义认知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 杨丽忠,2010,《“在VP中”格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曾传禄,2005,《“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张金生,刘云红,2008,《“里”“中”“内”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
  • 张大红,2004,《方位词“上”“中”“下”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张艳丽,2010,《方位词“中”、“里”、“内”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张斌,2013,《现代汉语附缀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1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朱真,2007,《“X里/中/内”的语义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Lakoff and Johnsen.2003.Metaphors we Liveby.Lou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浅析“NP抽象+中”构式中“中”的虚化及附缀特征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8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前言
  • 二 对构式“NP抽象+中”的考察
    1. 2.1 从韵律的角度考察构式“NP抽象+中”的构成
      1. 2.1.1 从音节的构成来看,“NP抽象”可以是双音节词,后加“中”构成“2+1”超音步结构
      2. 2.1.2 从音节的构成来看,“NP抽象”可以是三音节词,后加“中”构成“3+1”的超音步构式
    2. 2.2 从句法的角度对构式“NP抽象+中”进行考察
    3. 2.3 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考察
  • 三 构式“NP抽象+中”中“中”的性质和特征
    1. 3.1 语义泛化
    2. 3.2 结构错配
    3. 3.3 语音弱化
  • 四 构式“NP抽象+中”的认知解释
    1. 4.1 抽象经验到认知凸显
    2. 4.2 具体认知到抽象认知
    3. 4.3 空间结构到概念结构
  • 五 构式“NP抽象+中”的历时考察
  • 六 结论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