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

以西部地区“一市”“五区”“六省”8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65个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为基础,分析揭示了“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基于对各省(区、市)参评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格局、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等综述分析,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作者

高延利 ,研究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资源规划、调查、评价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面参与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总体技术组组长。30 多年来一直从事地籍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标准规范制定、重大工程实施,以及业务技术管理工作,为推动我国土地调查,特别是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发表联邦德国税收、新增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等论文15 篇;主持编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等调查监测标准10 部,其中国标1 部;编写出版地籍调查、土地登记等专著21 部,其中独著或主编7 部;获10 余项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 项(三项排名第一)。2014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建平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全国土地调查办副主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曾担任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邓红蒂 ,研究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地资源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保护与修复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土地评价、土地政策、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研究及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项目、土地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科研课题等30 余项,先后参与三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汶川、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研究等研究及应用管理工作,主持、参与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多项规范标准的编制,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土资源科技奖、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多项。
杨冀红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调查监测、土地评价、土地规划。主持、参与了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监测调查工程、土地变更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及研究性课题。组织实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项目,参与技术规程的编制与技术指导,完成多轮城市建设用地和开发区节约集约评价国家级汇总。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多项技术标准的编制,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6 项,获得“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先进工作者”称号,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欧阳安蛟
陈立定 ,浙江树人大学讲师,浙江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组织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地价评估等领域相关理论、政策、制度、方法研究。出版著作有《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中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理论与实践》《城市地价评估方法——发展与创新》等。
左玉强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研究与实践,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工程和科研项目,参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和汶川、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等编制,参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等行业标准研制,参与全国城市、开发区、高校教育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技术指导。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 项,2015 年入选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19 年入选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0.5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状况
    1. (一)三大类用地结构
    2. (二)建设用地结构
  • 二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
    1. (一)建设用地利用强度
      1. 1.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
      2. 2.建设用地经济强度
    2. (二)增长耗地
      1. 1.人口增长耗地
      2. 2.经济增长耗地
    3.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用地变化匹配状况
      1. 1.人口增长与用地变化匹配状况
      2. 2.经济发展与用地变化匹配状况
  • 三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分异状况
    1. (一)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异状况
      1. 1.总体状况
      2. 2.地级以上城市状况
      3. 3.县级市状况
    2. (二)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异状况
      1. 1.总体状况
      2. 2.地级以上城市状况
      3. 3.县级市状况
    3. (三)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水平分异状况
      1. 1.总体状况
      2. 2.地级以上城市状况
      3. 3.县级市状况
  • 四 各省(区、市)状况综述
    1. (一)内蒙古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2. (二)广西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3. (三)重庆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4. (四)四川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5. (五)贵州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6. (六)云南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7. (七)西藏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8. (八)陕西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9. (九)甘肃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10. (十)青海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11. (十一)宁夏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12. (十二)新疆
      1. 1.基本情况
      2. 2.现状格局与特征
      3. 3.政策建议

报告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