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述史”与“纪事”之异
关键词
作者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述史”与“纪事”之异
可试读20%内容 阅读器阅览
“述史”与“纪事”之异
刘智鹏、刘蜀永(主编)《香港威海卫警察口述历史》,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8。《香港威海卫警察口述历史》是一项历时近8年的两地学术合作成果。在这一项目中,香港方面主要负责搜集文献与口述历史资料,威海方面负责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最终成果在两地分别出版,是为《香港威海卫警察口述历史》(下简称《述史》)与《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下简称《纪事》),除有繁、简体之别外,两书还有许多不同。现谨从这些差异之处讲起,谈谈《述史》一书的特点、价值与缺憾,与学人商榷。
一 两书的差异之处
据编者所言,《纪事》的特点在于尽量保留口述原貌,《述史》则经过精选、提炼,相对简明扼要。《述史》择录29篇香港威海卫警察及其亲属、同僚的访谈,《纪事》多了19篇故事,每位被访者的叙述、照片也更多。然而,《述史》并非一个简单的“缩编本”,它的出版旨趣、篇章架构、行文风格等方面都与《纪事》存在着很大差异,原因有以下两点。
1.编纂人的身份不同
与《纪事》的“集体式”编纂不同,《述史》编纂为“个人式”,因此带有更为强烈的历史学特色。首先,编者在序言中简单描述了“香港威海卫警察”这一社会群体,然后通过本书特有的两个附录,交代了1923年从威海卫坐船到香港的距离和所需时间、1972年以前各职级警察的籍贯和他们在香港民间的俗称,方便读者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紧随其后的是前言“香港威海卫警察历史概要”,清晰地梳理了香港政府招聘威海卫警察的缘由、经过,威海卫警察的工作表现、乡梓情怀以及他们的后代景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文后再附“本书香港威海卫警察名录”,其中标出了各位口述人的入伍时间。
相比之下,《纪事》的前言对威海人赴港从警的历史叙述较为简单,部分背景知识散见于张军勇所撰“代后记:倾听故人心”的第一、二小节,书写风格感性、随意。《纪事》还多了三篇由政府官员撰写的序言,另附项目合作期间的两地交流合照及参考文献。
2.正文的编排手法不同
《述史》的谋篇布局殊有新意,访谈内容分列于5章之下:“警队生涯”一章收录8篇,各篇或重于表达乡愁,或畅谈香港与威海之联系,或总结威海卫警察的工作特点与艰辛之处,从多个角度构建起这一群体的特殊形象;“大事忆旧”一章收录3篇,分别讲述“国民党在华资产案”、日据前后在港山东人的生活经历、香港几次大型暴动的历史情况;“各展所长”一章收录了7篇不同部门的威海卫警察访谈,被访者有警察司机、军用无线电技师、公共关系科发言人……所涉及的工作单位还有失踪人口调查组、鉴证科、装甲车队、警察福利会膳食组、犯罪手法小组等;“后继有人”一章中,5位被访者的长辈均为威海卫警察,他们讲述了自己受此影响,成为香港警察的故事;“追忆故人”一章收录6篇,被访者回忆了在20世纪20年代入伍的最早一代威海卫警察形象。
与《纪事》对比阅读,可以发现《述史》精简了被访者在内地的经历,主要留下与香港直接相关的内容。为了更加符合书籍的整体性要求,编者在大量删减、重编各人叙述之余,还修改了每个访谈的标题。编排手法巧妙,既维护了单篇访谈的“个人史”特色,又确保这些访谈可“拱合”成一整体,不至散乱。读者仅看目录即可大致掌握各章侧重及每篇亮点。可以说,在出版主题与篇幅的严苛限制之下,《述史》极大程度地展示了“威海卫警察”这一群体的历史信息。
二 《述史》的学术价值
“香港威海卫警察”是特殊时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后,威海成为新的港府海外警察来源地,所招募之警察拥有独立的番号,管理也与其他警员不同。直到20世纪60年代警队改组,不同籍别警员混于一处,这一群体才逐渐消失。这里择取几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谈谈《述史》的学术价值。
1.群体、阶层与冲突:香港社会研究
香港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极为多元化的社会。从与《述史》息息相关的警员历史来源说起,即有欧籍、印巴籍、粤籍、威海卫籍、俄罗斯籍几个主要籍别,并且,各籍别内还有地区之分,导致派系林立。这在口述访谈中有着生动的描述,援例如下:“警察部里的洋人派别林立,有英格兰派、苏格兰派、爱尔兰派,最好的是苏格兰人。”“广东人排斥山东人,就像排斥‘摩罗人’一样。那时候我们外省人不能接近他们。”
检索正文关键字
论文目录
-
一 两书的差异之处
- 1.编纂人的身份不同
- 2.正文的编排手法不同
-
二 《述史》的学术价值
- 1.群体、阶层与冲突:香港社会研究
- 2.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威海“乡族”研究
- 3.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城市关系研究
-
三 口述史成果的编纂方法
- 1.编纂方式及其适用场景
- 2.如何提升史料价值:善用访谈者按、注释与附录
- 3.如何提升史学价值:培养史识与史才
- 结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