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公”“私”观念:演变、关系特征及其现代转化

摘要

在中国,公与私的领域含义相当淡薄,伦理规范色彩强烈。“公”的观念最初的和最稳定的内涵是官家、政府,不仅含有关乎国家利益、民众幸福的普遍关怀,而且与平分、天道、公心等理想价值相通,而“私”则含有民间或私人的意思,常被局限在“私利”“人欲”的范围内而成为排斥的对象。历史上,公私之辨经久不息,但占主导地位的关系特征是“崇公非私”。历经几次政治社会变革,中国公私观念的内容不断发生结构性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公域与私域不断分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传统社会与传统观念正在被解构,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理念还在建构中。进入新时代,中国已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实现传统公私观念的现代转化。以史为鉴,要谨防两种转化偏误:一是转向“崇公抑私”,甚至“崇公灭私”;二是转向“崇私非公”,即“扬私忘公”以至于“公私两无”。必须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从辩证统一中把握公与私,实现以尊重“私”为基础的“尚公重私”,合理界分公私,努力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寻求或维持一种“公私兼得”的动态平衡,既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又发展适度合理的个人生活。

作者

曹延莉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部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公”“私”观念:演变、关系特征及其现代转化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6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