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义利之衡:财政社会学视野中的项目制与乡村治理

摘要

公共财政的下乡推动了乡村治理的转型。但在项目运作的基本机制下,乡村社会传统中既有的简约治理模式被新时期的分利秩序所打破,而新的治理模式却没有能够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了乡村治理陷入了危机之中。李祖佩的《分利秩序》从多个层面揭示了项目运作与以分利秩序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治理危机之间的密切关系,展示了在国家财政资源下乡的过程中其公共性逐渐丧失的机制,结果乡村治理中的政治或道义因素与利益因素不断失衡,最终造成了国家自主性的严重削弱。重建下乡财政资源的公共性是回归义利之衡的关键。

作者

田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家建,2013,《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 陈锡文,2003,《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杜鹏,2016,《项目造“点”与村庄精英更替——以广西陈村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桂华,2014,《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政治学研究》第4期。
  • 贺雪峰,2011,《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开放时代》第2期。
  • 黄宗智,2007,《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黄宗智、龚为纲,2014,《“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第5期。
  • 李芝兰、吴理财,2006,《“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第4期。
  • 李祖佩,2016,《分利秩序: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2007—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毛寿龙、冯兴元,2014,《规则与治理:理论、现实与政策选择》,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0,《清华社会学评论》(1),厦门:鹭江出版社。
  • 渠敬东,2012,《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 荣敬本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申端锋,2010,《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开放时代》第6期。
  • 田孟,2015,《项目体制与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地方财政研究》第6期。
  • 汪晖,2007,《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开放时代》第2期。
  • 王健君,2009,《走在“钢丝”上的地方财政》,《决策探索》第12期。
  • 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 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 周飞舟,2012,《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第1期。

义利之衡:财政社会学视野中的项目制与乡村治理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9.2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简约治理”:传统时期的乡村治理
  • 二 项目制: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及其消解
  • 三 项目指标的分配:乡镇政府的行为及乡村关系的变化
  • 四 项目指标的争取:村庄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五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方势力”下乡
  • 六 项目制中的“农民”及其冲突的性质
  • 七 义利再平衡:项目制与财政公共性的再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