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德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与传教模式

摘要

德占时期的青岛对于研究文化碰撞与交融,具有独一无二的样本意义。当时的青岛是一个复合式社会结构,德国殖民当局人为设置的等级制社会结构和青岛土生土长的传统社会结构相互叠加,形成了一个张力场。德国殖民当局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乃是一种虚构,这种虚构之所以能够成立,来自两个方面的文化理念的支持,一是“种族主义”话语,二是“文明化”方案。基督教传教士虽然大多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他们却常常是“文明化”方案的执行者,同样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作为陌生的“他者”,进行了虚假的想象,并尝试一种理想主义的传教试验。但是这种传教试验却因为来自中国文化和传统社会结构的抵制,而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卫礼贤是一个例外,他对中国民众的人道主义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清醒认识,使得他能够真正融入中国,并发挥着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作者

吕绍勋 ,哲学博士,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文化与区域文化。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德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与传教模式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97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德占时期的青岛:研究对象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 (一)以德占时期的青岛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考量
    2. (二)德占时期的青岛:文化交流与碰撞独一无二的“切片”
  • 二 德占时期青岛的新型社会结构及背后的文化理念
    1. (一)德国人构建的新型社会结构:空间与社会的等级制
    2. (二)分层治理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
  • 三 德占时期青岛的传教士与卫礼贤
    1. (一)德占时期青岛传教士们的文化理念与对社会结构的误认
    2. (二)卫礼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认肯
  • 四 对文化交流的反思:社会结构与文化理念的互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