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儒学 国学 和合学

摘要

“中国向何处去?”这既是一个实践追问,也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追问的问题。实践的追问,必须诉诸现实的行动;而理论的追问,则需要做思想的审视。对“中国”的思想审视,其实就是对“何处去”的追问。思想审视也可以有多个维度,意识形态的、世俗习惯的,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学术的审视。学术的审视较前者更客观,较后者更深刻,客观的、深刻的审视正是思想审视追求的最佳目标。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左右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身份认同(“自我的”与“他者的”)。“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这意味着“中国”的内涵既是静止的、固化的,也是动态的、相对的,审视“中国”的学术维度自然需要将地理的、文化的与历史的维度统一起来,以求对“中国”做更加全面的、鲜活的审视。学术审视自然也有许多维度,学术思想总要通过沉淀了学术内容的学术概念来演绎理论、表述观念与递延新知。儒学、国学、和合学是对“中国”进行审视的三个极其有意义的学术概念,它们形成于基于特定地理、文化与历史内涵的“客观中国”背景之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这一“客观中国”的丰富内涵,形成了“中国学术”;与此同时,儒学、国学、和合学又通过赋予、充实更多附有自己学术特色的内涵于“客观中国”之中,从而形成了“学术中国”。正如和合学永远在途中,“中国”也永远在途中。

作者

陈海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 哲学部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伦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向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儒学 国学 和合学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8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