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社区公共性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

摘要

北京市调动居民参与、提高社区治理公共性的实践包括:政府系统主导的社区共治共享创新、精英指导的社区协商治理创新和各类精英回到社区的参与努力。文章分析了当前提高社区公共性面临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主体问题、效果问题以及文化转型的路径问题,提出通过赋权与动员发掘主体能动性、基于效果的社区建设路径、重建文化心理和制度创新的思路。

作者

李伟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北京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群学北京城乡社区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依次为流动人口问题、社会记忆、社区研究、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黄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性危机》,《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
  • 胡晓芳:《公共性再生产:社区共同体困境的消解策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 郑杭生:《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 李蔚:《何谓公共性,社区公共性何以可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 李国庆:《日本社会公共性建设镜鉴》,《人民论坛》2014年第4期。
  • 王克修、王露露:《新加坡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
  • 赵环、叶士华:《社区参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 经济导报:《宜居 专业 共议:北京朝阳区社区建设的三个关键词》2018年9月13日。
  • 李强、王拓涵:《新清河实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社会治理》2017年第7期。
  • 左颖:《全市党员社区报到率超九成》,《北京晚报》2018年4月28日。
  • 陈涛:《以党员的名义,共绘最大同心圆》,《北京晚报》2018年4月29日。
  • 徐建宇、纪晓岚:《城市社区治理的内生力面向探讨》,《中州学刊》2018年第5期。
  • 邵士庆、刘兆芙:《新加坡构建共同价值观的经验及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5期。

社区公共性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6.1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报告目录

  • 一 北京提升社区公共性的实践
    1. (一)政府主导的创新
      1. 1.朝阳的居民议事厅
      2. 2.东城区的“五民”工作法
    2. (二)精英指导的社区建设:新清河经验
      1. 1.社区再组织实验
      2. 2.社区提升实验
    3. (三)重回社区的尝试:在职党员进社区
  • 二 问题分析
    1. (一)体制、机制问题
      1. 1.自治主体缺位
      2. 2.社会整合机制缺乏
    2. (二)主体问题:能动性分析
      1. 1.低度参与的居民
      2. 2.选择性参与:精英参与不足
    3. (三)效果问题:效能分析
      1. 1.不可通约的社区问题
      2. 2.低水平的公共性建设
    4. (四)路径探讨:文化转型
      1. 1.从熟人社区到陌生人社区
      2. 2.异质的社区构成和利益组合
  • 三 讨论和建议
    1. (一)赋权与动员:主体能动性发掘
      1. 1.组织起来:居民行动主体再造
      2. 2.关键少数:充分发挥能人与精英的优势
    2. (二)事本主义与微观政治:基于效果的社区建设路径
      1. 1.情感治理:从凝聚人心开始
      2. 2.关注本地:从小事做起
    3. (三)寓宏大于精微:文化心理重建
      1. 1.走出家庭:重建邻里信任
      2. 2.“自己人”:构建社区共同体意识
    4. (四)规则优先:制度创新路径的思路与实践检验
      1. 1.从说话开始: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 2.引导和示范:专家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