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供中国参考的“德国能力”

摘要

能力不仅理解为应用能力,而是在元层面上理解为反思能力。这一概念并不归入跨文化交际的场域,而是文化学习的场域,去领会反思式的经验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认知、感性和情感的方式获得,其目的也不仅局限于沟通过程中流程形式的优化。本文中的“能力”这一概念与埃卡特·利博(Eckart Liebau)所提出的文化教育的理解类似。后者的能力主要通过艺术的经验获得,而对外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很大一部分则使用来自文化的社会文化理解的宽广框架中的教育方法、教育领域和教育对象。在这两种情况下,能力都可以被描述为在不同社会和场域内的感同身受的能力,特别是感同身受的兴趣。这是一种作为行为体的能力,一种在一个虽然基于公正,然而其大环境却表现出社会分化和日益不平等的世界中进行国际合作的能力。本文将讲述这样的矛盾能力和合作能力如何获得,这些能力是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前提。本文还讲述了个体化和情境化如何推动宏观层面(全球化和世界的经济权力的转移),以及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如何导致对外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的战略变化和范式变化。

作者

欧迪拉·特里贝尔(Odila Triebel) ,1967年生。博士,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媒体部“对话、文化与外交政策研究”项目主任。专著有《国家魔鬼——E.T.A.霍夫曼作品中的政治想象》(Staatsgespenster. Fiktionen des Politischen bei E.T.A. Hoffmann),与他人合编有《欧洲纪念: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定位》(European Commemoration:Locating World War I)等。
胡春春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供中国参考的“德国能力”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