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隐喻: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本质

摘要

隐喻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修辞学意义上的“微隐喻”,一是符号学意义上的“宏隐喻”。“微隐喻”指的是比喻或与比喻相关的一系列修辞格,“宏隐喻”则是人类语言乃至思维的本质。“微隐喻”和“宏隐喻”作为隐喻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引发了对文学的两种不同认识。立足于“微隐喻”的理论家,通常把广义的“隐喻”修辞当作诗之为诗、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特征。立足于“宏隐喻”的理论家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本质,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隐喻,而在于隐喻是作为“前景”还是作为“背景”来使用的。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比兴”也具有和隐喻类似的双重内涵。这说明中西文心相通、诗心相通,西方文论同样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陆文蔚.修辞基础知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
  • [2]〔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3]Roman Jakobson.Language in Literatur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 [4]〔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5]〔英〕安·杰斐逊,戴维·罗比等.当代国外文学理论流派[C].卢丹怀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 [6]〔捷〕库尔特·康拉德.再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册)[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 [7]Roman Jacobson.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In T.A.Sebeok(ed.),Style in Language.The MIT Press,1960.
  • [8]〔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 [9]〔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 [10] 〔意〕克罗齐.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M].黄文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 [11]〔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 [12]〔英〕特伦斯·霍克斯.论隐喻[M].高丙中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 [1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4]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隐喻: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本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2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