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

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角,这一理论和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充分的表述和论证,正是这一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普世性、阶段性在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两个不同语境中,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者

黄建烽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15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 [5]李永胜:《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第22页。
  • [6][苏]B.T.阿法纳西耶夫:《科学共产主义基础教程》,梅荣政、何天齐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第122页。
  • [7]韩民青:《论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87页。
  • [8]王延光:《对条件克隆人的伦理辨析》,《医学与哲学》2009年第8期,第4~5页。
  • [9]吴毅:《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2页。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15.8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