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NAEP:目标和设计

关键词

作者

李秀菊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测评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做访问学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技教育》编委,《生物学通报》编委。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课外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教育蓝皮书》等十余部著作,主持翻译《科学教育研究手册》。获“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首届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理论学习标兵等荣誉。
李高峰 ,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学生物教学》期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曾在英国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生物学教育、科学教育等。主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等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76篇,出版著作5部,主编教材1部。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NAEP:目标和设计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23.28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第一节 NAEP科学素质测评的目标
    1. 一 NAEP测评实施的背景
      1. (一)美国缺乏全国性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
      2. (二)利益相关方态度的转变
      3. (三)法律法规的支持
      4. (四)NAEP管理机构的完善
      5. (五)测评技术逐渐成熟
    2. 二 NAEP的类型
      1. (一)NAEP国家评估
      2. (二)NAEP州评估
      3. (三)NAEP试验性城区评估
    3. 三 NAEP测评对象
    4. 四 NAEP抽样方法
      1. (一)抽样的范围
      2. (二)抽样的流程
      3. (三)抽样常见问题评述
  • 第二节 NAEP科学素质测评的设计
    1. 一 NAEP科学素质测评框架
      1. (一)1996年的科学测评框架
      2. (二)2009年的科学测评框架
      3. (三)科学测评框架的变化
    2. 二 科学素质测评内容比例
      1. (一)1996年科学测评框架规定的测评内容比例
      2. (二)2009年科学测评框架规定的测评内容比例
    3. 三 科学素质测评的试题及评分
      1. (一)研制依据
      2. (二)题型
      3. (三)评分标准
      4. (四)主观试题的评分方案
    4. 四 背景调查的因素
      1. 1.学生因素
      2. 2.家庭因素
      3. 3.学校因素
      4. 4.教师因素
    5. 五 NAEP测评的报告机制
      1. (一)报告拟定机构
      2. (二)报告的类型
    6. 六 NAEP的公平性措施
      1. (一)政策方面
      2. (二)机构组成方面
      3. (三)试题编制方面
      4. (四)评分标准方面
      5. (五)报告撰写方面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